2024年,面對國際市場廣袤的星辰大海,快遞龍頭們或許不愿再以電商出海的“附加品”出現,而是選擇主動出擊,打響出海的“獨立戰”,開啟大航海征途。
新年伊始,快遞國際化進程便受到高度關注。剛剛結束的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上傳來消息,2023年國際快遞業務量增速超50%,是國內市場一倍以上。
1月3日,總理到訪鄂州花湖機場,對順豐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建設工作表示肯定,并提出對未來新發展格局的期望。
這并非鄂州花湖機場第一次來到行業聚光燈下。
作為全球第四、亞洲第一的專業貨運樞紐機場,正式運營一年半以來,花湖機場累計開通國內外貨運航線55條,貨郵吞吐量突破20萬噸——國際業務實力令人矚目。
不過,順豐之外,國內頭部快遞物流企業均在積極布局加碼海外業務,爭奪國際市場。面對日漸升溫的物流航空戰役,順豐能否脫穎而出,未來又能否成功挑戰國際三巨頭呢?
航空物流實力秀肌肉
近兩年,航空貨運能力已成為各快遞物流企業競逐的新賽場,爭奪牌照資源、建立航空公司、巨資購買飛機、籌建機場,包括順豐、京東、郵政、圓通等在內快遞公司均投入了重金。
如2022年8月京東航空正式運營;2023年6月,中通快遞與湖南航空合資組建貨運航司項目;同月,浙江義烏陸港航空貨運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在億豹網看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物流企業,想要征服全球市場,首要的便是航空物流硬實力基礎,包括航空貨運樞紐以及貨運機隊,才能構建貨物在自我可控基礎上快速流轉的“基礎設施”。
尤其是穩定的貨機資源,更是重中之重。根據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數據,截至2023年前8月,中國全行業共擁有全貨機252架;另據企業方面披露,目前順豐運營全貨機97架、中國郵政43架、圓通13架、京東3架。
目前,順豐是中國運營全貨機數量最多的企業。貨機資源之外,順豐在航空貨運方面的硬實力還體現在其位于湖北的鄂州花湖機場。
作為第一個由快遞企業參與投建的機場航空樞紐,湖北鄂州花湖機場從2014年立項謀劃,到2022年正式投運,前后歷時8年。
2023年9月,湖北鄂州花湖機場順利完成貨運航線轉場后,順豐轉運中心也已逐步投入使用。據悉,該超級轉運中心占地68萬平方米,每小時處理量可達50萬件,是順豐在全國最大的中轉分揀中心,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物流將先抵達鄂州,中轉分揀后再運輸至各地。
鄂州機場預計,到2025年,超級轉運中心吞吐量可達245萬噸,相當于把順豐2022年的運力翻了一番。
站在業務發展角度,鄂州機場轉運中心的投用,一方面通過鄂州樞紐集散提升貨機裝載率,強化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能夠擴大順豐時效件覆蓋的城市范圍,彌補此前因航線不足走陸運的存量快件時效的穩定性,進一步提升時效優勢與客戶收貨體驗。
有了航空貨運物流的硬實力肌肉,順豐在產品方面,也能更加靈活規劃,提供競爭對手無法提供的差異化、高價值產品服務。
綜合供應鏈服務強補位
這些年來,除了航空貨運基礎建設外,順豐還通過一系列大手筆并購,包括夏暉冷鏈、嘉里物流等等,從冷鏈、快運、供應鏈等業務板塊,與自身優勢業務強強融合,核心標簽已經從一家快遞公司演變為綜合供應鏈服務商。
實際上,順豐目前的綜合服務能力,已經使其成為整個行業的強補位者。
億豹網發現,像是在競爭激烈的電商物流市場,即便是電商平臺自建物流,在全國起網并不容易,需要時間、巨額投入和多年積累的運營經驗。
對于順豐而言,在大多數第三方快遞企業無法滿足消費者對快遞服務的升級需求時,便是機會大于挑戰之時。
據順豐表示,行業占比80%的電商件中,有10%-20%的業務量是中高端業務,對于這部分業務,客戶會把同行無法履約的業務轉給順豐。
比如說,憑借送貨上門、時效等優勢,順豐承擔了淘系電商、抖音等平臺上部分對履約要求較高的退換貨業務。順豐財報數據顯示,2023上半年時效快遞板塊的退換貨業務量同比增長超100%。
順豐的行業服務“補位”能力并不局限在快遞領域。像是在抖音、阿里、微信、滴滴等本地生活服務平臺,順豐在即時配送領域也開始施展拳腳。
比如說順豐同城與抖音團購的配送業務合作,已經將即時配送合作范圍擴展到抖音超市、小時達、直播電商各個場景;此外,在生鮮冷鏈運輸市場,順豐也為菜鳥的履約能力提供重要的運力補充。
業務增長反映在財務數據上,則是順豐同城2023年上半年的扭虧為盈,營收達到57.49億元,同比增長28.8%,凈利潤為3031萬元。
和國際快遞業務一樣,物流領域的即時配送、冷鏈運輸、同城半日達等市場,均藏有無限機會。而只有像順豐一樣,真正具有綜合供應鏈服務能力、實力,才能在機會降臨時牢牢握住。
能否爭奪國際物流話語權
2024年,另外一個極具市場看點的事情,則是順豐港股二次上市。
2023年8月21日,順豐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書。根據招股書,此次上市的募集資金,主要用途之一就是提升國際及跨境物流能力。
此前,順豐集團國際業務發展負責人余國有曾坦言,盡管順豐運營近百架全貨機,是中國運營全貨機數量最大的企業,但對比UPS一家公司就有600多架的體量,仍有較大差距。
億豹網了解到,不止在航空運力,實際上,順豐想要挑戰FedEx、UPS和DHL國際三巨頭的物流話語權,還面臨諸多挑戰。
除了貨機資源之外,順豐在海外倉儲建設、本地配送方面也與巨頭們存在較大差距。例如倉儲方面,順豐雖然在海外擁有總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數量超過1400的倉庫,但是這些海外倉大多集中在亞洲,歐美市場分布則相對薄弱。
而歐美市場相對于亞洲市場而言,是消費力更強、物流需求更大的一個市場。數據顯示,2022年歐洲的跨境電商交易額已突破1.5萬億美元,北美則達到1.2萬億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歐美市場也是FedEx、UPS和DHL三巨頭的主陣地,以FedEx為例,其2022年的全球收入已達到750億美元,而其中超過60%的收入來自于歐美市場。
不過,順豐的國際業務發展戰略,選擇不與三巨頭在歐美市場“硬碰硬”。
一方面,全球化路徑分系統制定,例如在東亞市場上,最初規劃就是打通全鏈條。而歐美市場,更聚焦代理與合作模式。另一方面,通過港股上市籌措國際化戰略資金支持的同時,以資本的方式實現全球化蛻變。
目前,順豐也確實擁有了角逐國際巨頭的實力。在貨運雜志Transport Topics與物流運輸業咨詢機構SJ Consulting Group聯合發布2023全球貨運公司50強榜單上,順豐位列第10,緊隨三巨頭之后。
以順豐為代表的快遞物流企業打響的出海“獨立戰”,不僅僅是為了尋找業績增長的第二曲線,更是為中國企業出海爭奪物流話語權,避免再次出現中國跨境電商企業遭遇航空運價暴漲5成的現象。
總而言之,快遞出海風起東方,在邁向國際化的每一步征途中,國內快遞企業都得既謹慎又大膽,一邊是一步一個腳印小心筑基,一邊是不卑不亢勇敢向巨頭發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