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眼是使用科技手段綜合管理,降低事故率。
“我們一輛8萬的貨車,保費到1.8萬都沒人承保,因為保險公司說虧本。”“如果車沒辦商業險,銀行不給放貸,感覺是個死循環。”
近日,鈦媒體APP觀察到,新能源貨車銷售的瓶頸變成了保險。
新能源貨車的保費十分昂貴且難買。一位貨車司機表示,他近期獲得的報價高達2-4萬元,還需要捆綁其他保險購買。有業內人士反映,現在車廠也“著急”,開始到處找黃牛,哪怕是大廠,都沒有一家對公的保險公司。
投保難,投保貴,不僅制約了新能源貨車的普及,也增加了車主的成本。新能源貨車車險為什么這么貴?保險公司為何不愿意承保新能源貨車?如何破解這一困局?
新能源貨車拒保、加費現象嚴重
新能源貨車車險目前保費呈上漲態勢,且“一險難求”。
鈦媒體APP詢問多位新能源貨車從業者、物流業科技公司高層、險企相關人士,他們均表示,目前加費、拒保現象確實存在,也看不到短期好轉的跡象。
一位新能源貨車車主表示,相比于燃油貨車,新能源貨車保費的價格能高出5000-10000元。“商業險和交強險還不一起賣,有的只承保交強險,有的只承保商業險,辦理相當麻煩。”“5年保險的錢快10萬了,基本相當于一輛車的費用”該車主抱怨。
能買到保險的還屬于“幸運兒”,還有一大批人連保險都買不到。有一位車主無奈表示,他的車首次投保時還算順利,但續保時卻遇到大難題。“去年我的車出過三次險,今年續保的時候干脆買不到保險了,沒有保險根本沒辦法上路,著急啊。”對于貨物運輸這種“手停口停”的工作,不能上路的損失比起昂貴的保費,也許還要更痛。
在某社交平臺上,一位網友曬出了一張截圖,并表示,現在大部分保險公司對新能源貨車已經拒保,投保非常困難,特別是兩噸以下的輕小型貨車以及4.2米的中型貨車。并且,該位網友還表示,很多大保險公司已經取消了救援服務。
圖片來源:某社交媒體
某汽車銷售公司高管對鈦媒體APP表示,目前新能源貨車的保費普遍在1-3萬元,一旦出險,第二年確實會存在保費大幅上漲甚至被拒保的情況。
一方面是新能源車險市場的遇冷,另一方面是新能源車市場的持續火爆,疊加大量利好政策出臺。
今年上半年,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推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下文簡稱《征求意見稿》),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擬放寬保險公司新能源商業車險的自主定價系數范圍,這一調整已與6月1日起正式實施。
《征求意見稿》顯示,新能源商業車險的自主定價系數范圍將由原來的0.65-1.35調整為0.5-1.5,意味著保險公司將擁有更大的自主定價權,可以根據車輛風險狀況、車主駕駛習慣等因素進行更加精準化的定價。
東吳證券研報顯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保費規模為1001億元,增速高達54%;車均保費為4903元,增速為2%;新能源車險單均保費比燃油車單均保費高80%。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
“吃也很痛苦,不吃也很痛苦。這就是險企現在的心態。”某險企車險負責人對鈦媒體APP表示,險企目前對于新能源貨車險在內的新能源車險也是兩難。
新能源貨車車險為什么這么貴
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貨車價格居高不下,且投保難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出險率高,二是維修成本高。
“新能源車風險太高”。泰康在線車險事業部副總經理吳煥晨表示,當前輿論認為“投保難、保險貴”是保險行業定價技術不好造成的,但這只是原因之一。影響定價的本質是風險。
“新能源貨車主要用于城配運輸領域,相比于干線,城市道路環境開放、路況復雜,這是出險率高的一大原因。”G7易流對鈦媒體APP表示,城配領域新能源貨車的市場占有率已經接近15%,即將迎來爆發期。相比之下,重型貨車中新能源車型的占比只有5%左右,市占率非常低。
“另一方面,很多司機從燃油車轉而開電動貨車,對車輛的駕駛特性未能完全適應,而且由于城配領域的火爆,很多從業者是新手且行業流動性非常高,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出險率的上升。”G7易流表示。
鈦媒體APP還了解到,新能源貨車可以分為輕中重型,重型貨車現在基本都是半掛式車,極少數地區還允許全掛車使用;這些貨車里只有輕型貨車可以做城配,即用于快遞轉運、商超配送和散雜零擔等場景,也就是負責在城市區域進行貨物配送,或者做附近城市的貨物配送。
此外,由于新能源車本身的技術特性,其電池、電機、電控等三電系統較燃油車的發動機等部件更易受損。太保產險董事長顧越在公司2023年業績發布會上就曾表示,新能源車出險率比燃油車的出險率高出一倍。
“保費漲的一大主要原因是事故率在漲,保險公司為了自己的經濟性,大概率會采取漲保費的方式減少虧損。”G7易流表示。
保費貴的另一個原因是維修成本高。
“新能源車本身電氣化、集約化程度非常高,這導致一旦出事故,大概率要換多個零件,而新能源車的電池等核心部件成本又非常貴,這導致維修成本的上升,從而也導致保費的上升。”G7易流表示。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商用車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鐘渭平認為,隨著新能源貨車的普及應用,一些保險公司更是以利潤微薄、出險虧損為由,拒絕對其進行承保,這無疑對新能源商用車行業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如何破解“車主喊貴,險企喊虧”的兩難困局呢?
破解困局需要各方共同發力
投保貴、投保難的問題有待被解決。破解現有困局需要一些科技的助力。
新能源貨車作為公路物流行業的重要力量,其投保問題不僅關系到貨車司機的切身利益,也關乎整個行業的穩定發展。新能源汽車行業獨立研究員曹廣平建議,通過政策引導、市場調節、技術創新等手段,共同破解難題。
政策層面,監管正在積極出臺措施,引導市場的良性發展。今年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向有關財產保險公司下發《關于切實做好新能源車險承保工作的通知》,要求財險公司高度重視新能源車險承保服務工作,強調交強險不得拒保,商業險愿保盡保,不得在系統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對特定新能源車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調整對新能源車險設置的不合理考核目標,要求險企及時解決消費者反映的新能源車投保續保難等問題。
圖片來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想要從源頭上降低保費,還需要使用科技手段降低新能源貨車的出險率,這需要從數據和司機駕駛習慣兩方面入手。
“通過科技手段幫助物流企業做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新能源貨車的事故率。”G7易流對鈦媒體APP表示。
降低事故率的核心是通過數據找到真正的風險司機,通過運營管理的方式,改善他的行為。該公司官網顯示,使用全場景的智能硬件,為人、車、貨提供保護,通過對高危司機、高風險行為、風險路段的“三曬”,以及對安全管理過程、司機行為改善的“兩抓”,降低事故率。
圖片來源:G7易流
“保險公司也不愿意定這么高的價格,如果風險真的能控制住的話,大家一定會主動去內卷,主動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去。”上述險企人士表示。
在技術方面,曹廣平認為,新能源貨車市場仍處于發展階段,數據積累相對有限,導致保險公司難以精準地評估其風險水平。
據了解,保險公司確定一款車的保費主要依據三個核心指標:一是基準費率,這項多為行業統一標準;二是NCD系數(無賠款優待系數),由被保險人連續投保年限和出險次數決定,出險次數越少,保費折扣越高;三是自主定價系數,由保險公司根據車型、議價能力等因素自行設定調整因子,系數越高,保費越高。
險企需要積累更多新能源汽車保險相關數據積累,完善風險因子和模型的建立。精算定價作為財險公司經營車險的基礎,也是險企在行業中能夠安身立命的技術所在,數據庫的建立和積累,風險因子的確定和系數配比,風險定價模型的不停調試以及根據監管政策變動所進行的調整程度等,這些動態變化的因素都影響著保費費率。
從險企角度,如何從技術上實現一車一險,差異化定價?據了解,在乘用車領域,螞蟻保聯合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平洋產險等多家保險公司一起研發上線了在車險定價上的新技術——聯合定價技術,該技術以可信隱私計算技術框架“隱語”為基礎,從“車”和“人”兩個維度實現更精準的車險定價,在提升保險公司運營效率的同時,也讓有好駕駛習慣的車主投保更便宜。如果相關技術成熟,該模式應用在貨車上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G7易流介紹,目前正與地上鐵、吉利遠程、菜鳥等大型企業進行“安全分評定”試點與探索。“我們通過司機一個星期的駕駛數據,能夠評定這個司機是高危司機還是綠燈司機,企業可以基于安全分進行精準管理以及保險定價”。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新能源汽車保險應該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車的數據優勢。他建議,通過精確計算某類客戶和車輛的行駛特征,將其歸納成幾類典型客戶,合理降低普通司機的保費。針對使用里程過高的用戶要給予相應的政策性補貼,對規范的運營類車輛實施保費優惠政策。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日趨成熟,保有量日益增大,相關出險率就會降低,保費貴、續保難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期待未來保險公司和科技企業能夠攜手,提升司機的安全駕駛行為,從而從根本上降低事故的發生。風險系數下降,保費才會下來,這是未來的趨勢,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險企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