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在疫情、國際局勢動蕩等諸多超預期因素的疊加影響下,我國跨境電商的發展經歷了一番嚴峻考驗。但縱觀2022全年,外貿經濟頂住多重不利因素影響,進出口貿易總值再創新高,跨境電商行業整體也呈現上升態勢。
進入2023年,跨境電商的發展仍充滿不確定性。但相較于早期發展階段的奔放,如今跨境電商的行業思維更顯理性,龍頭企業均有意“勤修基本功”,行業開始呈現出全鏈條深耕的新業態。
京東折戟東南亞市場,為跨境電商行業敲響警鐘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比2021年增長7.7%。其中,出口23.97萬億元,增長10.5%;進口18.1萬億元,增長4.3%。
細化至跨境電商領域。據海關總署初步測算數據,2022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11萬億元,約占進出口總值的5.02%。跨境電商全年進出口總額增長9.8%,其中出口1.55萬億元,增長11.7%;進口0.56萬億元,增長4.9%。
跨境電商的逆風上行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全球消費方式的轉變,特別是新冠疫情這幾年,電商消費成為更為適宜的消費方式。全球跨境電商行業的市場規模借機不斷擴大。
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中國跨境電商平臺的份額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民營資本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內平臺中,民營企業占比高達97.5%,包括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在內的電商平臺巨頭近年紛紛加碼這一領域,為其注入活力。
但過去一年,外貿整體運行穩中向好的態勢并不足以使跨境電商在接下來的一年“高枕無憂”。由于全球經濟繼續受到沖擊,全球對貨物貿易的需求正在降溫,相關機構預測,貨物貿易增速可能進一步放緩。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緩至2.7%,且有25%的概率增速低于2%。據世貿組織(WTO)報告,受能源價格飛漲、通脹范圍擴大、俄烏沖突持續等因素的影響,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增長或將縮減至1%。
今年1月底,京東在泰國(jd.co.th)、印度尼西亞(jd.id)的電商官網發布公告,先后表示將于3月停止提供服務。這是繼2022年底關閉旗下B2B出海平臺Joybuy后,京東又一次在東南亞電商戰場折戟。
外需減弱的跡象下,這類消息更加引發公眾對國內跨境電商行業發展的擔憂。不少行業觀點認為,跨境電商在國際局部地區已經趨于飽和,行業需要適時作出方向調整。
這種說法在從業者口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證。
一名跨境電商企業的負責人在采訪中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透露,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不少企業趕在防疫政策優化調整后就抓緊時間組團出國考察“搶訂單”,但得到的反饋信息并不理想。不少企業被告知,目標訂單早在這之前就已被國內跨境電商同行搶走。外需有限的境況下,電商出海競爭形勢之白熱化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與同行競爭,新興的跨境電商企業還須應對來自當地傳統銷售業的對抗,“強龍難壓地頭蛇”的情況也不鮮見。
上述負責人表示,新興跨境電商平臺的崛起,對目的地原本的經濟生態產生沖擊,引發本地傳統銷售行業產生“被砸飯碗”的抵觸情緒。特別是對于一些數字化程度不高的國家,跨境電商突襲入場必然影響當地傳統銷售業的利益,更易招致其本土資本力量的抵觸,話語權方面“至少有一半是外方說了算”。而作為外來者的跨境電商企業在這種對抗中不占天然優勢,“本地資本要想對付你,自然各有手段”。
視覺中國
平臺巨頭開始重視夯實行業基礎
行業關注者們對于B2B、B2C模式孰優孰劣,發展平臺自營還是提供第三方服務等爭論從未間斷過,而業內“大佬”們已然開始了一輪具有“勤修基本功”色彩的新布局。
回歸前文,在東南亞電商市場受挫后,京東方面對此表示,為了進一步聚焦京東在全球供應鏈基礎設施和數字能力的建設,將集中資源投入到包括東南亞在內的跨境供應鏈基礎設施。這一表態也被業內視作京東在東南亞一隅收縮電商規模,繼而轉戰成為商家背后的供應鏈基礎設施提供商之舉。
去年新晉的跨境電商巨頭拼多多同樣表示,將“為中國制造業出海提供一體化服務”。具體內容包括,為出海制造企業提供長期優惠政策,提供全方位的基礎設施服務,推出一體化的出海解決方案,開展企業出海專場培訓等。
電商巨頭們的這類舉措并不難理解,外需有限的前提下,繼續在銷售端對接消費者方面下重注有可能導致賽道更加擁擠,競爭將趨于惡性化。而此時對跨境電商基礎層面進行深耕,對于產業鏈整體長遠發展更具意義。
跨境電商服務商大龍網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劍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大約2015年前后,國內跨境電商企業就出現首批轉型者,該企業也在這波潮流中成功轉型。
談及轉型原因,馮劍峰認為,現階段的跨境電商以互聯網平臺進行銷售,其本質上還是流量模式,短期內是一個好機會,但論及長期發展,必然需要轉變思路。
馮劍峰進一步表示,就外貿宏觀層面而言,跨境電商實質上是傳統外貿業的部分份額分配至電商領域,其外貿供需關系總量并未出現質的變化。長遠來看,跨境電商的發展不可能是平臺巨頭單純通過流量操控的買賣行為,其重心還是在于供給側的數字化升級,以適配數字化的新型外貿體系,精準對接下游垂直渠道,實現傳統外貿實業與信息科技融合,最終達到貿易雙方互惠互利。
跨境電商能否續寫過往優秀成績?
就目前國際貿易整體狀況而言,2023年的形勢或更為嚴峻,中國跨境電商力量能否頂住壓力,再度續寫去年的優秀成績?
阿里國際站總裁張闊此前預測,2023年整體外貿形勢將走出一條“U形”反彈的曲線,“恢復需要時間,但恢復一定會到來。”
張闊認為,海外市場需求的恢復是可以預期的大概率事件。從近期數據來看,歐美通脹率正從高位回落,海外庫存拐點也會在2023年出現。海外需求將得以恢復。
從跨境電商行業的角度來看,張闊表示,疫情期間,數字化外貿在各個環節的效率和穩定性優勢得以彰顯,這一優勢一定會延續,數字化外貿服務的使用習慣將是不可逆的;同時,外貿數字化仍處于初級階段,各國市場的數字化滲透率仍然較低且不均衡,可以預期數字化外貿的增量空間巨大,也是未來外貿最確定的增量;回溯至制造業源頭,新增量將來自行業結構的優化,新能源等機會行業將繼續保持高增長,整體增長穩定的行業里仍然存在差異化機會。
馮劍峰同樣對2023年的行業走勢持較為樂觀的態度,“行業雖然還會面臨全新的挑戰,但是大家都在‘拼經濟’,整個行業也將迎來全面復蘇,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快速發展”。
馮劍峰進一步分析表示:“由于我們此前主要出口國家及市場受到高通脹的持續影響,外貿出口依然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同時,‘一帶一路’將在我國外貿電商行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結果來看,得益于國內產業升級、過去10年對‘一帶一路’的布局,以及國家前瞻性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我們不僅對外貿電商恢復到疫情前充滿信心,并相信在此基礎上能取得進一步更高質量的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