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這邊的快遞無法收到,即便到件了也會退回!”在《快遞觀察家》直播間里,一位小哥吐槽吳江共配引發的停擺至今沒有解決,很多小哥仍被拖欠派費。
一邊是用戶無法收到快遞,一邊是小哥被拖欠高達400萬元工資,打造吳江共配模式的寶必達物聯科技(蘇州)有限公司面臨資金鏈斷裂,正謀求出售經營權清償欠款。
吳江模式整合了三通一達一兔五家快遞,一度被業內稱為共配的典型案例,到底什么原因使其陷入困境呢?《快遞觀察家》了解到,其中涉及到考核罰款、拖欠派費、股東撤資等復雜原因,并且從去年開始就出現資金鏈緊張的情況。
根據江蘇廣電總臺的報道,3月17日,吳江區松陵街道開設實體信訪專班,接待群眾來訪。此前,吳江區信訪局、公安局、人社局、松陵街道等多個部門聯合成立了信訪專班處理該問題。
3月17日,蘇州市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處長錢嬋斐介紹,他們召集了5家快遞公司召開第六次組織協調會,督促快遞公司盡快在吳江區尋找新場地、新加盟商等工作,盡快恢復快遞運營秩序。
“但是他們一旦開業之后,就會有經濟糾紛的相關人員采取一些措施阻撓網點運營。”信訪專班表示,采取“籌措資金、通盤考慮、快速起網”的策略,幫助寶必達公司轉讓經營權,資金將存入政府監管賬戶用于償還債務,盡快恢復快遞攬件派送,全力做好民生保障。
然而,陷入困境的共配平臺出售談何容易,有的企業試圖低價抄底,而寶必達公司又定價偏高,導致有意向的企業望而卻步。目前,各方仍在積極斡旋中。
拋開股東利益與經營管理問題不談,單純就業務來講,共配模式是不是一個好生意呢?《快遞觀察家》發現,近幾年來,嘗試過共配模式的地方不少,不過這個辦法也并不適合所有區域。
具體來看,這與轄區內的快遞業務量、地域距離、高低息息相關。目前很多共配區域均由社會資本介入,缺乏整體運營規劃與專業管理團隊,不少縣域共配依靠財政補貼輸血,如果解決不好成本核算問題,合作動力不足導致配送效率反而得不到提升。
從實際運營案例來看,目前的共配模式基本上為買斷多家加盟網點經營權,進行集中分揀,通過建立驛站或招攬承包區進行配送。這種模式作為最初級的共配,緊盯著末端的派費蛋糕,并不是發展共同配送的初衷。
另一方面,由于共同配送可能帶來服務質量不穩定,各大總部對末端共配的態度模棱兩可,甚至有的總部明確反對網點參與共配,不同加盟體制的網絡考核各異,給共同配送運營帶來挑戰。
《快遞觀察家》認為,共同配送的出發點應該是通過統一行動來提高攬收價格,從而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操作成本,提升服務質量,形成正向循環。如果以短期獲利為目的,摻雜過多的非快遞元素,往往陷入被動。
吳江模式帶來的教訓是,共配合作是否能持續運營,平衡好各方利益訴求,做好成本控制,規避潛在經營風險都至關重要。
整體來看,多地共配在網絡布局規劃、場所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物流技術裝備應用等方面仍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