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快遞機器人能爬樓送貨還能交流,400多萬中國快遞員何去何從?如果不眠不休的無人駕駛貨車取代貨車司機,1800萬中國貨車司機做什么?
3月22日,未來生命研究所發出倡議,呼吁所有AI實驗室立即暫停訓練比GPT-4更為強大的AI系統至少6個月的時間,并發出下述疑問。
(圖源:Mobisoft Infotech)
“現代AI在一般的工作上已經具備與人類相競爭的能力,我們應該發展最終可能會超過、淘汰甚至取代人類的非人類思維嗎?”
這封信已得到兩萬余人簽署,包括特斯拉CEO馬斯克、人工智能教父辛頓、蘋果創始人沃茲尼亞克等。
此前3月20日,Open AI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稱,ChatGPT的影響將覆蓋各行各業,80%的美國勞動力至少有10%的任務將受ChatGPT影響。
對物流業來說,貨車司機、快遞員/外賣員等崗位越來越難招到人,留人成本越來越高,而企業也更希望智慧物流降本提效,智能機器人應用越來越多。
目前,中國物流從業群體近5000萬人,但2023年中國人口數首次被印度超越,人口負增長已經可以預見。
《掌鏈》本期《大變局與供應鏈》討論一下AI科技革命下的物流人何去何從?
物流大國危機:人越來越少
美聯社4月10日消息,聯合國預測,印度人口可能在4月14日達到1425775850人,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這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數據。
但對仍處于勞動密集型階段的中國物流企業來說,卻是“招人難,留人貴”的切膚之痛。
(一)負增長:第一物流大省的近憂
“2022年廣東省常住人口首次負增長,廣東凈流出27.2萬人,是40年來的首次。”作為中國第一工業大省,也是中國第一物流大省的廣東來說,危機信號已經傳來。
在2022年,廣東省快遞業務總量約為301.36億件,快遞業務收入約為2510.3億元,穩居全國第一。
享有“中國供應鏈服務聚集地”美名的深圳,擁有超8萬家物流企業和超4千家規模以上供應鏈服務企業,2022年全市物流業增加值3302.23億元,連續九年占全市GDP的逾10%,與廣州、揭陽、東莞和汕頭一同斬獲全國快遞量前10強,共同撐起廣東物流強省。
廣東省物流業的迅猛發展,不僅得益于其地理區位、經濟條件、交通網絡和電商產業的助力,還離不開大量人口聚集所帶來的廉價人力紅利。
作為經濟強省,廣東有著強勁的“人口虹吸”效應,長期以來吸引著來自廣西、湖南、河南、湖北等地的勞動力,是我國外來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
截至2022年末,廣東省常住人口為12656.80萬人,穩坐常住人口第一大省之位,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盡管如今的物流業正逐步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但可以肯定的是,依靠人口紅利實現飛躍的物流業,短期內仍擺脫不了對人口的依賴。
隨著我國提前進入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的交匯期,人口紅利萎縮已成定局。中國從2016年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物流市場,如今在快遞、快運、外賣等市場規模領先美國,無不得益于龐大人口基數。
2021年,據報道,國家統計局一份數據顯示,全國約有44%的制造業、物流業企業反映“招工難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二)負增長:第一人口大國的挑戰
中國人口到底發生怎樣的變化?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為141175萬人,比2021年末減少85萬人。
2022年中國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成為自1962年(40年)以來我國首次出現的人口負增長。
在人口結構上,16-59勞動年齡人口為87556萬人,占62.0%;60歲及以上人口為28004萬人,占19.8%。與2021年相比,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0.5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0.9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凸顯。
2021-2022年我國人口年齡結構
(圖源:國家統計局)
人口負增長和社會老齡化造成的用工荒將沖擊各行各業,依靠人口紅利實現高速發展的中國物流業更是首當其沖。
據統計,我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公路貨運市場和快遞市場。2022年,中國公路貨運市場的總交易額為11065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31.8%;快遞業務量多達1105億件,占全球一半以上。
但從業人員的供需關系卻高度不匹配。截至2020年末,我國貨車司機從四年前的3000多萬減少至不到1800萬。
快遞員數量雖然年年增長,卻追趕不上快遞業務量激增的速度,僅依靠400多萬快遞員完成千億件快遞訂單,仍存在巨大的崗位缺口。
此外,隨著青年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年輕的物流從業者不愿意從事辛苦的體力活。
貨車司機晝夜顛倒、長時間駕駛,還面臨與家人聚少離多、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眾多問題;快遞員社會地位低下、收入不穩定、沒有福利保障等現狀都讓人望而卻步。
即使開出月薪萬元,也仍然招不到貨車司機——成為當前物流界普遍存在的的怪像。
在人社局公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全國招聘求職100個緊缺職業中,快遞員和貨車司機榜上有名,分別位列第2和第49。
科技革命沖擊:機器人來襲
在物流人越來越少的同時,隨著AI、物聯網等科技創新應用,物流機器人卻越來越強。
2022年11月,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發布聊天機器人ChatGPT。開放試用幾天內就吸引了全球超過100萬注冊用戶,上線僅兩個月活躍用戶數突破一億。
3月14日,OpenAI發布了功能更為強大的GPT4,回答準確性更高,在各類專業測試及學術基準上也表現優良。
“順豐已經開始鉆研ChatGPT,如果GPT給出的答案和自己戰略部門的設想一致,那下一步需要的是什么,就是實時應變能力。” 順豐控股董事長、總經理王衛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對物流企業而言,受人力成本上漲和人力資源緊縮的壓迫,提升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成為降本增效的最佳途徑。
對5000萬中國物流人來說,“從人淘汰人,到機器人淘汰人”危機已至,其中以下五類物流職業(倉儲人員、裝卸人員、即時配送人員、貨車司機、快遞人員)最可能被機器人沖擊。
1、即時配送:百度李彥宏搶先一步
在中國,人工智能科技圈也掀起對標微軟ChatGPT的熱潮。百度、騰訊、阿里、京東等紛紛下場人工智能。
人口紅利浪潮消退之際,智能化成為物流企業奪取市場高地的重要手段,以ChatGPT為代表的先進人工智能技術正引發物流領域變革。
原美團聯合創始人,美團外賣(即時物流)負責人王慧文也親自下場創立AI科技公司“光年之外”,并獲得王興投資,或許為美團配送在智能物流機器人方面儲備技術。
不過,在即時物流領域動作更快的是百度李彥宏和順豐王衛,百度已與順豐旗下即時物流上市公司順豐同合作。
2月7日,百度推出類ChatGPT的AI產品“文心一言”。2月22日,順豐同城宣布成為百度文心一言首批生態合作伙伴,后續將通過百度智能云全面體驗并接入文心一言能力,共同探索AIGC技術在物流業務場景中的應用。
百度是中國AI領域的領跑者,不只盯著與即時物流順豐同城合作,還在2020年與公路貨運企業獅橋物流合作無人駕駛貨車企業DeepWay,把其人工智能及無人駕駛技術用于貨運物流。
2021年百度還與中國最大的海運及綜合物流企業中遠海運集團旗下中遠海運物流有限公司等合資遠度云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未來或謀求人工智能在智慧供應鏈領域應用。
2、快遞物流:如果王衛被機器人取代?
據《快遞》雜志報道,3月28日,順豐速運總裁王衛在豐聲平臺透露,此前3月26日,順豐30周年當天發布的“Dick在線”(Dick系王衛英文名)感言,不是自己寫的,而是ChatGPT3.5版本寫的。
沒錯!王衛在30周年慶典,請了ChatGPT3.5來代言:“過去30年里,我們一起經歷了很多挑戰和機遇,但是我們始終保持著團結、協作和積極向上的態度,在每一個困難面前永遠披荊斬棘。在新時代、新技術浪潮下,我們迎來了更多機遇和挑戰。”
而30歲的順豐也在減員。截止2022年末,順豐控股在職員工數量為162823人,較2021年末177129人減少了14306人。
但作為中國最大快遞企業,順豐仍有龐大的隊伍:97架全貨機,731名飛行員,95000輛干支線貨車,29000個國內自營及代理網點,20000個海外自營&代理網點,30萬臺豐巢智能柜,17.9萬外部渠道合作點。
這些數目數起來都費勁,未來會不會交給智能機器人?如果那樣,未來順豐16萬員工(生態圈逾40萬人)給王衛打工,還是給一個智能機器人打工。而另外一家重科技投入的物流企業來說也如此。
2018年11月22日,京東配送機器人智能配送站在長沙啟用,標志著全球首個由機器人完成配送任務的智能配送站正式投入使用。
這款由京東自主研發的配送機器人配有激光雷達、衛星定位及全景視覺監控系統、前后防撞系統和超聲波感應系統,可準確地感觸周邊的環境變化,減少交通事故發生概率。
圖片京東智能配送機器人
它還具備高度智能化和自主學習能力,不僅能安全通過紅綠燈路口,還能自主規劃行駛路線,精準避讓過往車輛和行人。
這款配送機器人車廂內裝有30個獨立格口,最高可載重200斤貨物,有高負荷、全天候、智能化的特點。
2022年雙11期間,京東物流在全國 30 座城市投入超 700 臺無人車,覆蓋城市社區、商業園區、辦公樓宇、公寓住宅、酒店、校園、商超、門店八大場景,有效緩解了訂單量暴增下的運力緊張。
阿里等電商巨頭也在加碼無人配送車。2020年9月17日,阿里巴巴達摩院發布首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可容納50件常規尺寸快遞,運力最高可達500單/天,且其性能不受刮風下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并與菜鳥物流聯動合作。
目前,菜鳥驛站已擁有全球范圍內最大體量商用無人配送車隊,有700多臺小蠻驢在全國400多個高校實現規模化常態運營。截至2022年,小蠻驢累計配送物流訂單超2000萬單,刷新國內末端無人配送紀錄。
圖片阿里“小蠻驢”物流機器人
在末端物流配送中,有一個問題使快遞員小哥們十分頭疼。有些老舊小區沒有配置電梯,而客戶又要求送貨上門,快遞員只能親手將包裹搬上樓去。如果包裹的重量過重或體積過大,僅從樓下搬上樓的過程就會耗費很多時間。
德邦物流針對這一痛點,推出了電動爬樓機。它既可以平地運輸,又可以搬運重物上下樓,爬樓速度可達39級臺階/分鐘,替代繁瑣的人力搬運作業,提高了作業效率,節省了人力資源和人力成本。
隨著配送機器人和電動爬樓機應用規模的擴大,快遞人員被機器大量取代似乎指日可待。
3、貨車司機:最大物流從業群體之危
在2020年之前,相關統計稱中國公路貨運市場貨車司機近3000萬人,堪稱中國最大規模的物流從業群體。
但2020年疫情后,據交通部統計,貨車數量由2018年的1368萬余輛減少為現在的1087萬余輛。貨車直接從業者從2018年的2100萬人,下降至目前的1800萬人,兩年減少了300萬人。
貨車司機人員不足,人力成本高漲,使得全國卡車司機工作超時、疲勞駕駛已經成為常態。網上流傳:60后貨車司機基本退休,70后貨車司機苦苦硬撐,80后貨車司機成中堅力量,90后貨車司機后悔入行,00后貨車司機想都別想!
據中物聯《2022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老齡化”正在公路貨運行業呈現。貨車司機年齡集中在36-45歲之間,占被調查貨車司機的48.68%,占比與上年持平;46歲以上司機占比為33.84%,占比增加較多。而35歲以下司機占比有所減少。
2021-2022年中國公路貨運司機年齡結構
圖片來源: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
解決貨運物流行業老齡化和少人化,或許無人駕駛才是未來出路。2022年8月8日,交通運輸部發布《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提出,鼓勵在點對點干線公路運輸、具有相對封閉道路等場景使用自動駕駛汽車從事道路普通貨物運輸經營活動。
目前,國內使用更多的是IGV(智能導引車)、ART(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以及AIGT(無人駕駛集裝箱運輸車)等新型產品,尤其是L4級別的全自動駕駛無人集卡在國內港口的使用率越來越高。
在廈門遠海碼頭,依托5G技術的加持,原有的單車智能無人集卡已升級為6輛無人駕駛車輛的編隊行駛,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
在上海洋山港,“5G+L4”智能重卡車隊圓滿完成了2021年度4萬集裝箱標箱的運輸任務。在寧波舟山港,全球最大規模的港口L4級無人集卡車隊擴大至超60臺,港口集卡車隊無人化比率進一步提升。
物流園區更是無人駕駛技術落地的寶地。目前,無人物流車已經在三一重工昆山產業園、一汽物流園區等投入使用。
在物流園區“封閉+低速”的場景下,無需考慮交規限制,能夠充分發揮無人物流車數字信息共享、自動化裝卸、智能路線規劃等功能,解決園區內貨物裝卸搬運耗時長、廠車協同調配難等問題,有效提升園區作業效率,減少園區內的交通安全隱患,同時響應國家綠色物流的政策導向。
4、倉儲人員:70%的用工被機器人取代
由于倉儲市場發展傳統,大量農民倉從業群體未被官方統計,包括現代化工業倉、零售倉、及冷鏈倉、糧食倉及各類建議農民倉等,有關預計全國倉儲從業人員或超100多萬人。
不過面對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時代到來,這類從業群體未來能留下多少人?
在無錫的菜鳥無人倉中,一個個小巧的、扁平的、外表酷似掃地機器人的藍色機器人承擔了倉內絕大部分商品搬運和分揀工作。
在倉庫存儲系統指示下,AGV機器人能快速準確找到商品位置并精準運送。AGV的揀選準確率達到99.9%。
申通快遞與浙江立鏢機器人公司合作研發托盤機器人,目前已在義烏、天津、臨沂三地的申通快遞公司啟用,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分揀,占地面積小,分揀效率高,可減少70%人工。
運用全球最大人臉識別科技公司曠視科技智慧物流軟件平臺“曠視河圖”(AI)等加持下,新倉庫每日可支持出貨量提升5倍,倉庫空間利用率提升3倍,人員卻能減少40%。
結合工業相機快速讀碼技術和機器人智能調度系統,AGV機器人還可以作為小件商品搬運的載體,自主運行、讀碼、分揀,將包裹倒入對應的格口。
目前,菜鳥已經在無錫無人倉部署了超千臺倉儲機器人。在AI的調動下,千余臺機器人協同作業,發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未來,倉庫內搬運及分揀等流水線作業的無人化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5、裝卸人員:極大提高裝卸效率
無人叉車及碼垛機器人在大大減輕裝卸人員的負擔的同時,也成為他們最大的威脅。
過去,叉車作業需要持證上崗,而叉車特種操作證的考取難度大,再加上招工難等因素,工廠需要耗費不小的人工成本才能招到叉車作業員。
通過在叉車上加載激光導航、電磁導航、慣性導航和視覺導航等技術,構建地圖路徑規劃算法,輔以碰撞識別系統,無縫對接MES、ERP、WMS等倉庫管理系統,能夠實現叉車的無人化作業,滿足物料入庫、出庫、產線、存儲等環節的不同需求。
圖片菜鳥無人叉車作業
在大規模的倉儲場所中,傳統叉車的成本和效率已經不能夠滿足日益遞增的訂單需求,無人叉車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案。
在菜鳥的無人倉中,貨物的入庫、出庫流程均由無人叉車自動完成。當新一批貨物運至倉庫時,無人叉車接到系統發出的指令,執行卸貨搬運作業。當貨物需要出庫時,無人叉車負責貨物的接駁與裝車。
無人叉車的應用,不僅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還能夠減少貨物損壞或人員受傷的概率,尤其適用于重復性、危險性高的裝卸搬運場景。
碼垛機器人占地面積較小,能夠節省作業空間,提高碼垛的速度和精準性,降低運行成本。在京東,六軸工業機器人被用于貨物的碼垛。它的最大承載重量為165公斤,最大轉角速度為每秒200度,最大臂展2.7米,可以提升30%的碼垛效率。
物流人越來越少,物流機器人卻越來越強。人工智能的利劍,已經悄然指向5000萬物流從業人員。如何應對這逼近的危機,是每個物流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