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剛剛落幕,與此同時,2023年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預計再創歷史新高,畢業后,這1158萬人該何去何從?
原本,找不到工作就去開滴滴、送外賣,是許多畢業生對嚴峻就業形勢的調侃之言。
時過境遷,億豹網發現,經歷過大量裁員風波之后,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確實也是不少企業人員的失業退路。但現在,這條退路也即將成為過去式。
| 01網約車、外賣“卷成麻花”
總有人說,干工地不如進廠、進廠不如送外賣、送外賣不如跑網約車,甚至不少外賣小哥努力攢錢,就是為了買車開滴滴。畢竟相比騎電動車送外賣,開網約車更舒適也更安全。
于是,網約車市場率先飽和了。
4月中旬,溫州市交通運輸部門發布信息,去年有9000多名新增持證的網約車司機,并未實際上崗。
繼溫州之后,東莞、遂寧、濟南、三亞、長沙等城市陸續發布預警、通告,網約車司機接單量日益下降、工作強度增加,近八成車輛每天接單不足10單,運力飽和、謹慎入行,并且部分城市暫停受理網約車經營許可證等業務。
實際上,網約車市場飽和早有跡象。據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統計的數據,早在2020年10月,就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254.5萬本。
到了今年4月30日,2年多時間,網約車司機數量翻倍,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達540.6萬本。
更艱難的是,網約車司機在增加,但是用戶規模卻在下降。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網約車用戶規模為4.37億人,比2021年的4.53億少了近1600萬人。
和網約車有著相似命運的,是外賣行業。
美團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到2022年,平臺凈增騎手97萬,達到了624萬。
到了今年3月,廣州有新聞爆出外賣員招滿,想做估計還得托關系送禮。
一邊是單量下降,一邊是外賣派費下調,不少外賣員表示,每天送十幾個小時能賺個6000塊就很艱難了,而三五千的月收入是很普遍的現象。
網約車收入同樣下滑得厲害,即便每天保持近15小時的工作量,也再也沒可能“月入過萬”。
在億豹網看來,開網約車、送外賣這樣的基層崗位“卷成麻花”的情況下,其他行業也都不太好過。
畢竟,裁員、就業形勢艱難現象是整個社會經濟大環境縮影,而不單單只是某個行業內部問題所致。
| 02新型就業供需失衡
自今年以來,不斷有媒體呼吁“脫掉孔乙己的長衫”,意在鼓勵高校畢業年輕人先就業再擇業。
但實際上,恐怕長衫早已脫掉。中華總工會的調查顯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達到8400萬,這其中主要包括了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和外賣員等。
而在另一份報告中,還有一組數據特別值得關注。
在某平臺的295.2萬騎手中,學歷為大專及以上的騎手占比超過24.7%,其中大專生52.8萬、本科生14.4萬,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數為5.7萬。
按照今年網約車、外賣員的行業發展形勢,今年的1158萬應屆畢業生,不知道還能否從中找出路。
畢竟除了網約車、外賣員之外,很多大企業已經裁員過好幾波。
僅今年一季度,騰訊財報就顯示裁員1萬人,阿里裁了1.9萬人。
至于國外,裁員更加猛烈。今年1月份,亞馬遜裁員1.8萬人,谷歌裁員1.2萬人,微軟裁員1萬人,3月份,臉書裁員1萬人。今年以來,美國科技企業一共裁員了19萬人。
基本上,從線上到線下,從科技到零售,無一幸免。被裁的人都去了哪里?
自然是“卷”向沒有門檻的網約車、外賣員、貨車司機等市場。
如果數據帶來的感官沖擊還不夠強烈的話,其實仔細觀察身邊的消費體驗,或許更直接。
在日常打車過程中,是否發現各種優惠券越來越多,平臺服務越來越細分,甚至一個失物招領都有專門引導提示?又或者外賣的配送速度,較之前也更快了?甚至無人機配送、外賣無人車也越來越常見?
在億豹網看來,在一個行業服務越來越細分、服務質量顆粒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透露出的信息就是,這個行業越來越卷了,機會越來越少,競爭陷入紅海。
更糟糕的是,隨著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突破,未來一些基礎崗位需要的人力會越來越少,到時候就業問題會更加嚴重。
那么,當網約車、外賣員不再是宇宙的盡頭之后,還剩啥?賣保險?當網紅?擺地攤?
賣保險需要口才、當網紅需要才藝、擺地攤需要啟動資金。
| 03送快遞成最后機會?
對于上面的問題,快遞或許是答案之一。
目前,電商網購成為消費者購物主流方式,并且無論是國內購物還是跨境購物,都處于增長態勢。
根據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數據,2022年網絡零售交易規模超13萬億元(不包括阿里京東),跨境電商市場規模達15.7萬億元,比2021年的1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6%。
上游商流的增長發展,必然帶動下游物流終端的需求。截至5月31日,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已完成500億件,比2022年提前了27天,比2019年提前了155天。
正在火熱進行的618活動,便是快遞運輸的高峰期,加上送貨上門需求旺盛,快遞員時不時也會出現短缺的情況。
相對于已經陷入飽和的網約車、外賣員市場,送快遞成了最后的退路。
億豹網發現,雖然目前快遞小哥派費不及以往、考核罰款也較以往嚴格,導致快遞小哥們頗多怨言。但在宏觀經濟復蘇不及預期的情況下,還在增長的電商市場保證了快遞員崗位的相對穩定、保證收入穩定基本生活,至少不用面臨被裁員或者日均10單的尷尬。
雖然快遞小哥流動性也大,實際上,如果再不努力,甚至連送快遞都沒機會了。
有最新統計顯示,我國快遞員總數490萬,平均月入7500元。
而來自獵聘大數據研究院推出《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報告》顯示,應屆生首份工作期望月薪,51.52%的人為5千-1萬;38.48%為3千-5千,甚至不少畢業生月薪3千就愿意入職。
這也就意味著,快遞小哥目前的平均月收入,在許多高校畢業生當中,都比較有競爭力,成了不少畢業生的新退路。
另外,不少高校畢業生選擇進入物流快遞企業,也是看中了行業的發展空間。
現在快遞行業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為了適應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企業開辦各種大學、企業培訓都發展的十分積極。
就以順豐快遞員趙立杰的故事為例,這位在順豐工作了13年的快遞員,從未坐過飛機的他,通過自身的努力和順豐公司內部的培訓體系,最后成功當上了順豐航空飛行員,甚至成為了機長。
顯然,在順豐這樣的案例不止一個。
并且越來越多的快遞企業,對社會開放自身大學培訓課程,物流行業升級提質,吸引越來越多的高級人才加入。
正如不少就業指導專家所言,選工作先選行業、選賽道。當一個行業蓬勃發展向上時,個體就是附著于趨勢之上,這也是風口的意義。
不過,想要吃上風口紅利,快遞行業現有的從業者們,也不能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