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快遞龍頭順豐控股(002352.SZ)證實,將前往香港二次上市。在A股借殼上市六年多后,順豐再次將目光投向新的資本市場,原因是什么?
A股借殼六年后
順豐擬赴港二次上市
近日,順豐控股公告稱,正在對香港資本市場股權融資進行研究咨詢、探討論證等前期工作。
早前市場傳聞,順豐已選定高盛等機構安排香港上市事宜,計劃融資3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210億元。但順豐回應,目前尚未確定具體時間表,亦未確定具體方案。
2017年順豐借殼鼎泰新材登陸深交所。借殼過程中,配套募資總額80億元。隨后,順豐在2019年發行可轉債募資58億元,2021年又定增募資199.1億元。也就是說,登陸A股六年多時間,順豐已從國內資本市場募資超過300億元。
資深財稅專家仝鐵漢表示,與內地相比,由于上市要求、條件和程序等不同,港股融資具備一定便利性與靈活性。同時,在香港上市更有利于提高公司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國際資本關注,進而籌集更多資金。此外,有助于促進企業國際化,包括在財務和會計制度、市場監管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助力公司發展及未來潛在國際間并購。
“對順豐控股而言,赴港上市最直接的好處是能夠拿到一筆港幣融資。”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在香港上市可提高順豐國際知名度,幫助跨境物流業務發展。從時機上看,順豐已走出業績低迷期,這將支撐其前往香港二次上市時能夠獲得一個相對較好的估值。
2021年順豐業績承壓,甚至遭遇單季虧損,2022年起重回增長區間。
不過,順豐股價自2021年初達到123元峰值后,一直在低位徘徊。截至7月14日收盤,順豐控股收于47.40元/股,總市值2320億元,僅有峰值時約三分之一。
資產負債率走高,“找錢”或是現實需求
兩年前的股價高點,順豐控股總市值曾超過6000億元,如今只剩2000多億元。
對順豐而言,持續走高的經營規模與低位徘徊的市場估值并不匹配。這也折射出其面對的挑戰:如何維持經營增長的持續性,如何借力資本市場騰挪來平抑對資金的需求?
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末,順豐貨幣資金為319.04億元,較上年末減少22.3%。
其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43.05億元,同比下降10.44%。
而過去幾年,順豐控股的資產負債率走高。2022年末,順豐控股總負債1185.57億元,相當于2017年上市當年總負債249.28億元的4.76倍。2020-2022年,順豐控股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8.94%、53.35%、54.67%,已攀升至上市以來最高水平。
從負債結構看,順豐債務以流動負債居多。今年第一季度末,順豐控股流動負債合計706.53億元,占總資產的33%。其中,短期借款139.22億元,應付票據和應付賬款200.3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13.1億元。此外,非流動負債合計436.82億元,占總資產的20.4%,主要由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等構成,分別為111.01億和186.61億元。
外界預期今年順豐負債情況可能會有一定緩解。5月12日,順豐控股宣布,擬以11.83億元轉讓豐網信息100%股權給深圳極兔。豐網信息全資擁有豐網速運,目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且持續虧損。順豐控股稱,本次出售可消除豐網信息虧損對上市公司的負面影響。
“負債壓力增加,可能是順豐啟動新一輪資本運作的誘因,包括出售虧損的豐網信息,都是在為了二次上市做準備。”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對華商報記者分析說。
上述投行人士認為,順豐的業務模式決定其存在更大資金需求。與其他快遞巨頭以鐵路運輸為主不同,順豐近年來持續加碼航空運輸,已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貨運機隊。而引入一架飛機動輒上億元,加上機場建設相關費用、航材購置維修等,這在短期內都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行業“內卷”,新老快遞巨頭扎堆港股“找糧”
在快遞行業,瞄準香港資本市場的不光是順豐。
5月18日,行業老牌巨頭菜鳥公布上市計劃,預計在未來12-18個月內完成。低價大鱷極兔6月16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文件,計劃募集5-10億美元。中通則是從5月1日起,自愿將其在港交所的第二上市地位轉為主要上市地位,至此完成在港股和美股的雙重主要上市。
開拓融資通道、充實自身規模、布局海外市場,是快遞巨頭扎堆港股主要動因。
華商報記者注意到,極兔在招股書中表示,此次上市募資將主要用于拓寬自身物流網絡、升級基礎設施、開拓新市場等。未來十年,極兔還將建立中東北非地區最先進、最大的智能物流產業園。菜鳥集團董事長蔡崇信則表示,菜鳥將立足中國根基,著眼全球市場,構建全球化物流網絡。
面對行業新一波資本運作高峰,順豐顯然難以獨善其身。
站在市場層面,快遞行業的價格戰已持續近三年。2021年快遞平均單價跌破10元,導致順豐、圓通、韻達、申通、德邦等快遞公司凈利潤集體滑坡。進入2022年,快遞巨頭盈利得到修復,但受疫情沖擊影響,行業復蘇緩慢,全年完成1105.8億件,同比增長2.1%,平均單票收入9.56元,僅同比增長0.2%。
然而,時至今日,這場價格戰的沖擊波并未散去。
據順豐控股今年5月經營簡報,當月單票收入為15.43元,同比下降0.13%。而從1-4月單票收入來看,也分別出現同比下降。同期,其他快遞巨頭的生意也不好做。申通快遞、圓通速遞、韻達股份的單票收入在2.21元-2.44元區間,與一季度相比均呈現下降趨勢。
安信證券研報顯示,在經濟弱復蘇環境下,快遞行業需求韌性凸顯。但同時由于頭部快遞企業產能過剩及競爭策略變化,今年價格競爭意外加劇,行業價格已再次降至較低水平。
有業內人士認為,伴隨行業“內卷”,尤其是價格戰的持續火熱,順豐一直以來的行業領導者地位面臨更多挑戰,包括市場份額重新劃分、經營利潤空間受擠壓等。
快遞江湖座次生變,新一輪洗牌開始?
中國快遞市場規模儼然已成為世界之最,企業成長也令人側目,已形成以郵政快遞、京東物流、順豐為重要力量的主營型快遞,以“三通一達”為主的加盟型快遞,以及靠低價撕開市場口子的極兔等群雄爭霸局面,其中有國企,也有民企,更有海外來客。
這些快遞巨頭各有所長,而他們之間兼并重組的難度看似越來越大,但背后卻又暗流涌動。
例如,極兔收購了順豐旗下的豐網,而其招股書顯示,順豐旗下的天海投資則持有極兔1.54%股權。此外,阿里經多年運作先后入股“三通一達”,并在菜鳥上市臨近之際,開始對通達系股權進行整合。再加上京東物流早前收購跨越速運和德邦股份……一系列動作讓外界憧憬:中國快遞業,是否將從“群雄逐鹿”進入新的“三足鼎立”時代?
快遞業專家張煒對華商報記者分析,在資本加持下,快遞行業新一輪競爭已經打響。雖然快遞業正逐漸告別“以價換量”的粗暴價格戰,升級到比拼精細化服務的發展階段。但競爭激烈程度一點也未減弱,比如在順豐主打的高端快遞市場,前有京東物流虎視眈眈,后有菜鳥不斷上探。從這個層面說,真正意義的競爭剛剛開始。
僅以終端配送為例,順豐曾一直占有明顯優勢。但從去年開始,菜鳥也開始加碼送貨上門服務,并親自下場,推出自營快遞業務“菜鳥速遞”。通達系快遞公司里,中通也在日前宣布標快服務升級,在全國66個大中城市,推出“標快送貨上門,承諾不上必賠”的服務。此外,郵政EMS推出了新的產品體系,在特快專遞外,新增即日專遞和標準快遞兩項服務。
“當然實際客戶體驗還需要市場檢驗,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快遞業正在被服務化、效率化、信息化、國際化重構。”萬聯證券西安營業部投顧屈放表示,需要警惕的是,在產能飽和的行業,價格戰難以徹底消失。
“快遞業競爭對消費者是好事,誰能提供質優價廉服務,誰才能笑到最后。”張煒說。
上半年全國快遞突破600億件
大量網點卻尋求轉讓?
據國家郵政局數據,今年1-5月,郵政行業業務收入累計完成5963.9億元,同比增長12.2%。其中,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4496.8億元,同比增長12.3%。截至6月24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達600億件,比2019年達到600億件提前172天,比2022年提前34天。
華商報記者查詢發現,全國31個省份里,前5月快遞業務量全部實現正增長。從快遞收入方面來看,僅西藏出現小幅下降。其中,陜西在前5月完成快遞業務量5.18億件,同比增長43.1%;實現快遞業務收入56.51億元,同比增長25.9%。
行業整體增長背后,終端的快遞網點卻是另一種情況。
今年初,有傳聞稱“韻達快遞倒閉2400多個網點”,后被韻達官方否認。
華商報記者在閑魚等二手交易平臺看到,有關快遞網點轉讓的信息不在少數,轉讓金額從數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就類型看,從區域一級、二級店到社區門店等都有分布。
比如,西安高陵區一個尋求轉讓的小區底商快遞驛站,表示“可做上門也可不做,已開數家電商平臺退貨”,標出的轉讓價格是5.8萬元。
西安東郊一家加盟類快遞網點的負責人說:“原本以為疫情結束后,生意能好起來,可是并沒有預想的那樣,每個月賺到的錢和上班不相上下,關鍵太累,還不如上班。所以,就想轉讓出去。”
業內人士稱,快遞網點不好賺錢恰恰反映出行業競爭局面:快遞網點數量不斷增加,分布區域越來越密集。同時,行業價格戰,又壓迫派費收入走低。
為了拓展收入渠道,如今不少快遞網點開始搞起了副業,比如提供打印、繳費,甚至裁縫等社區服務,或者介入社區團購、生鮮電商等服務鏈條。還有的網點干脆將部分門面外租,當“二房東”。
今年以來,多家快遞公司開始關注服務質量,嘗試推出送貨上門。對消費者來說,這當然是好事。不過,在屈放看來,對承擔經營壓力的快遞網點來說,能否落實服務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