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市場逐漸夯實,快遞企業正加速備戰出海。
“快遞業要重視國際化發展,主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重構走向,認真學習先進的理念、經驗和商業模式,不斷增強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提高行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和運行效率。”11月22日,國家郵政局局長趙沖久在第五屆中國(杭州)國際快遞業大會上作出上述表述。
中國快遞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韓瑞林在大會上同樣表示,積極推進快遞出海工程,持續加大跨境網絡建設力度,加快打造現代化、國際化快遞物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加速建設海外倉和物流樞紐,加強與國際電商、物流企業的合作,強化全鏈條的跨境服務,為保證國際供應鏈安全構建新發展途徑、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大會現場,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錫彬發布《全球快遞發展報告(2023)》(下稱“報告”)。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市場規模領先,市場活躍;中國快遞包裹服務品牌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中國快遞包裹企業實力明顯增強;中國快遞基礎設施投入持續加大,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預計,在新興市場帶動下,全球快遞包裹市場發展穩中向好,擴容與調整并存,預計2023年全球快遞包裹業務量將突破2000億件,業務收入將達到4.3萬億,業務量增長超過6%。
在大會現場,多家快遞上市公司高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做好國內市場的同時,也在尋求海外新興市場的發展機會,加速布局國際市場。
加速出海步伐
國內快遞企業何時能趕超國際巨頭?
國內快遞企業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布局出海業務,至今仍在摸索階段。當下,國際化能力已逐漸被行業視為未來發展不可缺少的核心競爭力。
“地球是圓的,圓通要做世界的圓通。而走出海外前,國內的基礎必須要夯實。”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11月22日在接受澎湃新聞在內的媒體群訪時表示。
目前,圓通在國內擁有5000多家分公司和50萬名員工;擁有海外子公司54家、海外員工近2000人,業務觸達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圓通航空擁有全貨機13架,累計開通國內、國際航線100余條,航空貨運網絡覆蓋亞洲、連接歐美。
喻渭蛟表示,對于快遞出海,中國快遞目前只是跨出了第一步,即國內的服務能力、管理能力、時效性、服務的性價比得到市場的認可,但基礎設施和員工素質要符合高質量發展和國際化發展還有一段時間要走。
中通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賴梅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中通快遞的戰略就是“做強主業,積極出海”,即做好快遞業務并深入融入“兩進一出工程”,進村進廠出海,“我認為首先要把中國國內大市場主業做強做優,再積極擁抱并提升能力出海。”
“中國目前快遞總量位居世界第一,已遠遠超過其他發達國家,肯定是要走出國外的。目前韻達已在全球30多個國家、80多個城市進行布局。”大會現場,韻達董事、常務副總裁周柏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韻達在國外市場主要是找當地華人以及現成的物流公司一起合作,有些則是品牌共用,將加盟復制到海外,目前也卓有成效。
如何加速出海步伐,一些快遞企業高管有著相似的看法。
“國際快遞巨頭UPS、聯邦快遞、DHL都有百年歷史且發展成熟,而中國的民營快遞卻僅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如果要走到國際上與這些巨頭抗衡,壓力還是有的。”周柏根還表示,一直在思考中國快遞能否組建一個品牌共同走出國外。
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也在采訪時提及,快遞企業出海,不應當單槍匹馬,應該有一個政府相關部委支持的頂層設計團隊,引導與保障民營企業去貼近社會的需求。
“我們也期待,十年后中國的快遞物流就能夠和世界全面接軌,二十年后大多數快遞公司可以完成對國際快遞巨頭的超越。”喻渭蛟表示,“我們希望不是物流的抱團出海,是產業鏈的抱團出海,是國企、央企和民企的抱團出海。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十年里,圓通計劃能夠建立起全球的網絡,目標是與國際巨頭快遞對齊。”談及全球布局計劃,喻渭蛟進一步指出,未來圓通將依托“一主九從”和“3+3”戰略布局,跟著“一帶一路”走出去、跟著跨境電商走出去、跟著華人華企走出去,打造綜合物流服務商和國際供應鏈集成商。
掘金東南亞外
快遞出海的下一步是什么?
東南亞市場幾乎成了不少快遞企業出海的必經選擇。
中通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賴梅松指出,中通快遞早在2014年就進軍國際市場,先后開拓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市場。韻達董事、常務副總裁周柏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目前韻達在每個地方都做了嘗試,以東南亞為主,兼顧進軍歐美。這是因為東南亞各方面成本低廉,接近中國的生活模式。
今年10月27日赴港上市的極兔速遞,于2015年8月在印度尼西亞創立,核心的快遞服務已跨越13個國家,于2020年擴展至中國。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極兔成為東南亞包裹量第一的快遞運營商。
順豐在半年報中也指出,2010年開始運營跨境業務,在東南亞擁有強勁的業務表現,目前正不斷尋求擴大服務范圍。順豐此前曾在港股招股書中提及,將深化在東南亞等現有國際市場的覆蓋,并加強順豐在高增長潛質市場的影響力。
據此次國家郵政局發布的《全球快遞發展報告(2023)》顯示,東南亞市場發展迅猛,競爭加劇。東南亞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新興市場之一,電商市場的增長數據連年刷新數據。去年東南亞快遞包裹業務量超過100億件,業務收入約800億元。
“未來跨境電商為結構性的藍海跟紅海交織。” 中通快遞副總裁金任群在大會現場分享交流時指出,中國網絡狀快遞公司的發達,是基于“中國是世界制造工廠”。對于東南亞地區而言,由于是國土面積相對較小,電商的做大做強自然會帶來平臺自建物流的發展與壯大,從而導致本地快遞公司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未來或產生結構性紅海。
同時,金任群還指出,對于美國、歐洲等地,在龐大的市場之下,電商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難度較高。如果國內快遞公司能把握機會,提供充分的物流供給,電商與用戶的消費需求或將被充分激發出來,因此歐美市場仍有待挖掘。
談及出海市場新的發展機會,菜鳥集團國際公共事務總經理房漪在大會現場的分享中提及,一些主流的電商平臺已從原來傳統的平臺性經營慢慢延伸出“全托管業務”新模式,大大降低了出海門檻。她進一步表示,一定要更多關注海外快遞服務的彈性和廣度。
“面向外部市場時,退貨、換貨再銷售等專門針對品類的行業解決方案,可能也是未來可以進一步提升的方向。”極兔速遞副總裁后軍儀表示。
賴梅松指出,盡管當前有“一帶一路”等眾多機會助力快遞出海,但要真正走向全球,還需要有人才建設的推動。金任群也提到面臨人力政策方面的挑戰,要根據不同國家的特性,因地制宜,斬獲當地優勢資源。
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發展規劃部行業研究負責人趙洪濤認為,可以從投遞的角度去競爭市場,之后再爭取攬收方面的市場。他對未來市場的變化持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