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跳動(抖音)洽談收購餓了么的傳聞,從需求,及軟件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都存在收購的可能性,但在實操層面,也要看價格與附加條件。
子彈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來,軟件業,尤其是做消費互聯網的軟件業一直呈現出“贏者通吃”的行業發展特征。
這個領域缺乏差異化空間,它不像線下,一家門店只能輻射周邊一公里,甚至幾百米范圍的人口。現貨的經營方式在有限的物理空間內(門店面積一般就幾百平米),只能陳列有限的商品品項數,由此,門店與門店之間總有空間去找到彼此之間的差異。
基于軟件做零售則打破了時空限制,一個軟件理論上是可以輻射到全國人口,甚至全球人口。它也可以放進無窮的商品,把一個地方的商品帶到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去競爭。
因此,在沒有地域區隔、時空區隔的情況下,軟件業的競爭呈現出了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特征。而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特征帶來“贏者通吃”。
就像真實的戰爭一樣,憑借地形地貌優勢,每個國家都可以對外宣稱自己陸軍的強大,但全球200多個國家,卻沒有幾個國家敢拍胸脯說自己是海軍空軍強國。因為天空與海洋對于交戰雙方是對等的,處在同一片天空與同一個海平面上,彼此沒有差異沒有區隔,也沒有太多地形障礙與優勢。那么,海空軍的競爭就會走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競爭。
以此維度來看餓了么的發展,可以發現,整合是有可能發生的。
首先,從資本角度來看,餓了么長期面臨著虧損問題,在存量市場競爭環境下,其要維持市場份額,或者提升市場份額,都需要大投入。
阿里近期的“一拆六”實際則將餓了么拋向了市場。在目前市場環境下,有能力且有意愿投資餓了么,恐怕只有抖音等少數幾家企業了。
而具體來看,只有抖音有可能大幅“增值”餓了么。
一方面,字節跳動是當下中國互聯網市值最高的前兩家企業,比阿里集團高,而市值意味著融資能力。
另一方面,資本投向的一大方向是提升單量與市場份額,只有足夠大的單量才能為后端技術帶來更大的應用空間,與更低的應用成本,進而支撐起技術研發。
而抖音的流量比阿里大,尤其是在年輕消費人群中,外賣、團購的主體用戶群則都是年輕人群。這也是阿里過去做餓了么的一個難題,它給不了餓了么大流量。
其次,來看技術能力。
阿里傳統是做中心化的技術架構體系,在貨找人、“推薦”、分布式AI領域是滯后的,其相關的技術儲備與應用水平并不是這個行業里最領先的。
而餓了么所做的本地生活業務又是分布式的業務架構。
所以,從軟件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以上的兩點顯示,餓了么在阿里手里要做出太大價值,是比較困難的。
那么,“賣掉”,或引入能把餓了么價值做大的投資者,有可能性。
這一兩年來,餓了么似乎也一直在謀求資本操作,一段時間來,它想提升單量規模,并力圖與美團做差異區分。
“餓了么要做輕資產模型,與美團越來越重的‘重資產模型’產生一些差異,如果兩者的模型是一樣,那么,市場就會按訂單規模與市場份額來估值,餓了么的市值就會更低。”
緋聞
緋聞的另一端是字節跳動(抖音),抖音有沒有收購,或投資餓了么的需求?
《商業觀察家》認為是有的。但多大決心可能取決于抖音在本地生活市場中的定位與目標。
本地生活市場,尤其是外賣與即時零售領域,抖音目前是缺乏大力整合中小商家的基礎設施與生態能力。
它有人流,但缺足夠大的商流、物流能力。
具體來說,它的團購券業務、外賣業務當下的客戶多是連鎖企業、有一定業務規模的企業,但規模更小、且缺乏數字化能力、同城配送能力等小微企業,在抖音上,則相對并不多。
為什么相對不多?
你需要有一套基礎設施來讓業務更低門檻化,才能大規模整合中小商家。中小商家的整合能力是平臺的核心能力。尤其是小微企業,它是平臺構建起差異化能力、用戶活躍度等的核心支撐。
而即使是1小時達的即時零售業務,抖音目前的業務模型也都是做商家自配模型,但能自配的商家是有限的。
所以,《商業觀察家》認為,餓了么之于抖音會有吸引力。
這種吸引力是基于“服務”來構建本地生活的基礎設施、生態網絡。
本地生活的核心是做服務。這個領域,傾銷的“商品”其實是服務。美團的商品、外賣價格并不便宜,但美團提供的配送服務一定是最快的、最穩定的。
這個市場,如果沒有服務能力的提升,不能提升既有的服務水準,可能是吃不開的。
由此,盡管規模相對較小,餓了么還是有一套同城配送網絡,可以提升抖音的配送服務能力。
餓了么也有一點客戶資源與連接能力,有助于抖音更好地切入到中小商家。
由于本地生活市場的中小商家普遍“壽命”較短,像餐館的生命周期一般就在1.5年左右,這背后就需要養一套招商體系,來不斷跟進新冒出來的中小商家。那么,就像配送網絡,自己單獨做一套,很多時候可能也不如整合一套劃算。尤其在業務導入期,需要給每個商家補貼來讓商家“愿意”做抖音,這也將是百萬級的商家補貼,成本很高。
這些可能構成餓了么之于抖音的吸引力。
但這種吸引力能不能產生“行為”,可能也不一定的,還需要看其他因素。《商業觀察家》認為,還需要看三點。
1、戰略。
餓了么還處于“失血”狀態,接下餓了么,會不會“拖累”抖音,進而影響到AI等前沿領域的布局與投入能力,可能會成為一個考慮因素。
畢竟,字節跳動與阿里集團也存在很多交叉與競爭。
2、增量價值。
如果是單純的“耦合”性交易,就是買一個能力買一個產品來做加法,是有風險的。
有可能搭建成“草臺班子”。
同時,做了這個加法,在規模體量上也不是行業第一,這個領域有市場份額更高的玩家——美團。
所以,關鍵在于交易能不能產生增量價值,即兩者的融合是基于一個更高產品形態設想下的驅動,能滿足以前滿足不了需求。
這塊,要看抖音在這方面有沒有信心。
3、支付。
就是誰控支付環節?誰控最終的交易環節?
交易本身(進銷差價)很難賺錢。基于交易帶來的“地產”增值(流量數據變現),金融服務潛能卻利潤很高。
由于支付是一整條產業鏈的最終價值實現環節,它有分配整條產業鏈利潤,及調控產業鏈布局的更大“權重”。是各大平臺之間的必爭之地。
微信支付之前大量投資線下超市等渠道,為的就是買一個支付“入口”。
現在,如果要交易餓了么,抖音與阿里在本地生活市場的支付“入口”就混在一起了,利益如何切割、如何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