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即時配送市場,并且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動配送對促進自動駕駛技術創新有著重大意義。然而,主動配送領域仍是技術政策、產業政策支持的薄弱環節。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帶來一份《關于加速自動配送商業化應用、打造即時零售新質生產力的提案》。
作為科技界的政協委員,王先進在兩屆任期中,一直在按要求聯系科技界別人士,關注科創新與進步,尤其關注人工智能及其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自動駕駛中的創新應用的進展、問題與需求。
王先進在接受財聯社專訪時表示,自動配送車面臨身份不明確、地方標準法規不統一等問題,在運營區域、車道、速度等方面受限,阻礙了規模化發展。
工信、交通等有關部門對自動駕駛和智慧交通等領域高度重視。據工信部相關機構預測,2023年我國自動配送車保有量將突破100萬輛,產值超千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產值萬億元。
王先進指出,在國家層面,自動配送車的身份屬性不清晰,屬于“機動車”還是“非機動車”的界定不明晰,也未形成配套的標準支撐,導致自動配送車難以適用現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在地方層面,各地對自動配送車在速度、行駛車道、開放區域和上路時段等具體實踐上缺乏統一標準。一是在通行規則上,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參照非機動車管理”限15km/h。 二是在開放的路權范圍上,多地自動駕駛路權范圍受限,阻礙了規模化探索。
王先進舉例,如北京市僅向自動配送車及傳統貨運車開放五環外道路,而北京市即時零售高訂單密度區域基本集中在五環內,導致的潛在日均損失單量超過150萬單。
目前,自動配送車行業從“試點測試”向“規模應用”階段發展,王先進介紹,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部署車輛超2000臺,30余個城市發布創新政策培育本地業態,上海、江蘇、杭州等立法支持,深圳坪山、重慶永川等區出臺允許全域開放、機動車道行駛等創新條例,北京順義區發布交通強國試點成果,已發展出全國最大規模、超過270輛車的自動配送車隊,服務訂單總量超400萬單。
為使自動配送車行業規范化發展,王先進建議:國家層面加速出臺自動配送車的產品管理制度和標準支撐體系,鼓勵機動車型自動配送車發展。明確自動配送車的類別歸屬,將自動配送車納入國家智能網聯汽車的管理體系和立法框架中。相關部門確定其所屬類別,建立適用的準入認證體系和標準支撐體系。長期看,機動車類自動配送車是行業規范發展的確定路徑。
此外,鼓勵自動配送車運營區域的開放也是王先進在提案中重點強調的內容。
王先進建議,地方層面擴大試點規模應用,鼓勵全域開放和分級放開對速度、車道和運營區域等條件限制。鼓勵地方建立“適度超前、分類分級”的管理機制,通過出臺地方立法、政策等形式,適當放寬區域、速度、車道和時段等限制條件,為自動配送的測試運營提供豐富的場景支持。
“區域開放方面,鼓勵開放高商業價值、高訂單密度區域,并簡化審批流程”,王先進舉例,如開放北京市五環內。對有條件的區域,如北京市順義區、深圳市龍華區和南山區等,鼓勵其全域開放,以建成最大規模(車輛數/訂單數/里程數最多)、業態最豐富(外賣/快遞/商超/零售)的自動配送商業示范區,對全球形成引領。
對于通行規則方面,王先進建議建立針對不同階段和不同場景的分級開放機制。發揮北京、深圳等行業政策高地的角色作用,探索沙盒監管模式下試點機制。對深圳等擁有特區立法權的城市,鼓勵立法、政策和標準上先行先試,賦予不同車型更多靈活空間,按照場景分級管理原則不對產品尺寸、形態等作嚴格限制。建立與自動配送車規模化部署相適應的數據監管和輿情監管方式,避免一刀切給企業帶來過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