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論是城市的大街小巷,還是農村的田間地頭,都奔波著無數快遞員、外賣員等一線勞動者。
他們隨處可見,他們牽動著社會話題,他們或許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和故事,但是不約而同地在某個人生節點選擇了這份工作,以自己的勞動,構建出了當代互聯網經濟的毛細血管。
近日,快遞新規實施,“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的規定成為焦點,不少從業者叫苦不迭。據央廣網報道,有快遞員在新規實施兩天后就離職了。
快遞行業就業的“不穩定”再次成為社會熱議話題,雖然互聯網上不乏快遞員、外賣員月入過萬的新聞,但隱憂之聲一直不絕于耳。在多勞多得制的背后,是讓人擔心的重度體力勞動,是年齡的限制,是穩定性和長久性的缺失。
“快遞員怎么養老?”“送外賣能送到多少歲?”“干不動那天怎么辦?”人會衰老,會告別自己體能的巔峰,而這都是一線勞動者終將面對的問題。
沒有退休金的老年生活該怎么度過?難道60歲后還要為了生活,去做零工,繼續奔波?
人人都想要在不穩定的行業中,尋求一個有保障的結局,對步入中年的一線勞動者而言,這份保障被一步一步具象,那就是——一份五險一金,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傷有所賠。
靠送快遞實現退休后的人生夢想
每天6點起床,是王斌當了10年快遞員留下的習慣。清早從家出發一路走到漢江邊,呼吸新鮮空氣、找人聊聊天、再練一個小時的太極拳。
王斌退休已經三個月了,每天都是如此。
“有句話叫看山聽水,我現在先聽水,鍛煉身體做好準備,過段時間好去西藏看山。”
自駕去西藏是他多年的夢想,王斌年輕時喜歡看小說,里面常說西藏是人間天堂一樣的存在。從那時他就想著有條件一定要去西藏看看,如今這個心愿將在他61歲這年達成。在武漢宗關營業部當了10年快遞員,一直在同一個配送區打轉,早在退休前他就開始計算,要攢多少養老金才能達成騎摩托游中國的心愿。
在提及為什么會做快遞員時,王斌坦然表示“我當時就是沖著五險一金待遇加入的。”
王師傅1984年參加了第一份工作,但在時代浪潮中經歷下崗,后續去西安打拼了十多年,待他回到武漢重新找工作的時候已經接近50歲。
按他的話來說,拼了多年沒闖出什么大事業,到老了想給自己找份保障。聽說送快遞能交五險一金,就想著先做做看。
物流行業中,王師傅算是“高齡”從業者,但對他而言,這份工作做起來游刃有余。
“剛參加工作那兩年,說實話工資不高,但工作量也不太大,我那時剛50歲身體不錯,每天下班吃完飯還會去跑跑摩的。”
工作后不久,王師傅最先弄清了社保繳納制度:多勞就能多掙,掙得多社保才能同比繳納得多,想增加退休金,就從增收開始著手。
站點擴張的初期,很多同事面對突然增大的工作量都不太適應,王師傅則敏銳意識到,快遞員的業務拓展,也是一個增收的好機會。
剛剛新增上門攬收業務時,并不是所有快遞員都愿意去,畢竟上門收一個快遞的時間能送3、4個件,相當于收入受損。
王師傅腦筋轉得很快,從業務拓展初期就堅持的上門收快遞,一開始表面上看似是虧了,但很快就能發現,上門收件是個“回頭客生意”,1個月也許看不出什么成效,但是10個月后就發生了質變,加上公司給的補貼,王師傅的收入迅速翻倍增長。
“后來公司出什么政策我就都跟上,我是在里面吃出甜頭了。”
隨著年收入的增長,王師傅的退休計劃,也逐年從退休再干幾年,變成退休后可以安度晚年。
算著手里攢下的養老金,旅行計劃也開始被提前提上日程,退休的兩三年前,騎了多年電動車的王師傅就提前考下摩托車的D照、關注豪爵150的摩友群。
在工作上,他明白多為客戶考慮,“回頭客”訂單就能變多。以心換心總能見成效,訂單越多,收入越多。攢得越多,退休旅行就能走得更遠。
他會在收貨時告訴客戶怎么付更便宜,怎么下單能有補貼,周邊居民在想要寄東西、生病送藥、日常應急的時候總會第一反應聯系他下單。10年時間,王師傅經手的包裹達到40萬件。
“我去人家送貨收貨,看到門口有垃圾我都直接帶下樓的,記得有一家是雙胞胎,門口總是很多垃圾,我看不下去都給帶著。”
年齡沒能成為他的阻礙,在真正遇到困難時,王師傅也擅長把路障刨開。
碰上需要刷卡上樓的寫字樓,那就和物業商量辦個電梯卡,不讓走客梯就走貨梯,大不了走樓梯,包裹交在王師傅手上,他總有辦法送貨上門。
從退休前一個月開始和老客戶告別,王師傅也離開他熟悉的宗關區,帶著數額不低的養老金,他準備前往自己向往多年的目的地。
王師傅開玩笑說自己繳納的社保要在72歲以后才回本。所以在談及摩托車游中國后的下一個目標時,他哈哈大笑:“調整心態!搞好身體!活得越久越劃算嘛!”
回鄉,有保障才有面子
二月底,上海遇上了倒春寒,接連趕上幾個雨天。每逢下雨,虹口區快遞員趙德林的下班時間就要比平時晚一個小時。
一線勞動者的工作性質,就是休息時間同大眾錯開,法定節假日、惡劣天氣反而是他們最忙的時候。
“我們每天6點就要到,我會再早個十分鐘,別人沒起我們上班了,別人睡覺我們才回家,我的一個老鄰居說感覺從來都沒看到過我。”
春節剛過,趙師傅也過完了自己最后一個年貨節,還有兩個月多,將滿60歲的趙師傅將結束自己13年的快遞員工作生涯。
趙師傅從20多歲起就到了上海謀生計,開了幾十年鞋店最終在房租飛漲的那年選擇閉店。46歲經人開始做起快遞員,日復一日,眨眼在晉元營業部過了十幾年。
“春節前后快遞會多些,最近一天180到200個快遞是有的,要說十年前我剛工作時候,那和現在太不一樣了。”
工作13年間,趙師傅電動車后從小皮箱到塑料筐,錄入信息的POS機也變成了手機。從送電子產品,到包攬周邊居民的水果、生鮮、大件家具。趙師傅習慣用“老鄰居”稱呼平時熟絡的顧客,據他觀察,周邊不少居民都很依賴送貨上門的服務,每天都有快遞的客戶很常見,送得久了,趙師傅在小區里見到熟面孔就能知道他住在哪戶。
退休幾個月前,趙師傅在送貨上門時開始陸續和客戶道別。鄰居們驚訝地問“真的退休啊?十幾年送過來的老朋友了,有點突然。”
退休前和老鄰居們是送一次快遞,少一次見面,最后化成互道一句“再會再會”。
趙師傅在談及退休計劃時坦言,如果身體允許,退休后還想回再干幾年。
在他看來,早早回揚州老家沒有事干,成天蹲在家里要“作毛病”,忙碌狀態更能讓自己心安。加上老婆也在上海打工,太早就歇著沒意思,并且這份工作讓他覺得在老家的同齡人里很有面子。
在加入物流公司之前,趙師傅一直跟著老家那邊繳納的農保。然而,無論醫療保險和報銷比例,都是現在工作繳納的五險一金更高。“早些年不懂,剛入職交社保扣錢我還不大情愿,到臨退休這幾年才知道是好事,和退休金掛鉤。”
過年期間,公司考慮到趙師傅年齡大,在春節不打烊期間給予高齡員工人文關懷,讓他放假到初七再復工,回到老家過年,同齡人聽說他在上海繳納社保,在上海辦退休,連退休金也要比他們高很多。
“他們都說我混這么多年不吃虧的,在上海漂了這么多年總歸弄到保障了,覺得自己挺幸運的。”趙師傅數著日子,算到5月份退休的時候,正好能趕上自己的60歲生日。
五險一金,一線勞動者的退休安全網
一線勞動者所處的崗位中,不少都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新興行業壯大起來的。這些崗位有著空缺大、好上手、快就業的特性,而對絕大多數一線勞動者來說,這些工作也讓人有養老退休保障的顧慮。
按照《勞動法》,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后,必須依法為員工繳納社保。但很多一線勞動者與平臺為勞務關系,社保并非強制。
當勞動者進入老年,多少有兩個不安的來源,一是生病,二是擔心成為身邊人的累贅。為消解這種恐懼感,唯有盡可能多存些錢養老。近些年,60歲以上,因沒有退休金重入求職市場的群體正逐年擴大。
社保的概念,對很多一線勞動者來說甚至是陌生的,或是單純覺得農保里也有“保”字,在退休后才發現待遇相差巨大。
而受惠于企業完善人力保障制度的快遞員師傅還有很多。
而“有保障”落到每個一線勞動者身上的具體的表現,就是一線勞動者們的豐富退休計劃,他們在60歲后準備“騎摩托游中國”,他們打算“帶著老伴四處轉轉”,他們也能“過年給小孫子包個大紅包”。這些幸福是辛苦的勞動者應得的,也是我們樂于看到的,屬于他們的,迎接退休生活的美好開端。
當走到人生后半段時,老有所依要求的是經濟有所依仗,精神有枝可棲,是身邊人的陪伴,是不給兒女添麻煩。
對許多老年人而言,他們不是期待生活多么富裕和享受,而是有一份尊嚴有一份底氣。
但是在前進的過程中,走到知天命的年紀,人會發現一路上絕大部分“可依”的條件,都是不可控制的變量,一份沉甸甸的養老金才能夠給予安穩的幸福。
2023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九次全國職工調查數據顯示,全國職工總數4.02億人左右,其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高達8400萬人。
在快遞員,外賣員包括網約車司機的隊伍不斷壯大的過程中,那些或者關心或者質疑他們所在行業的聲音就沒有停止過。
對多年用自己的體力勞動、維持城市高效運轉的一線勞動者而言,應當獲得更多的關注,也應當獲得更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這兩年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新興行業的迅猛發展期過后,正在一步步邁向合規管理期。不斷涌現的提案和新規,已惠及到了一部分一線勞動者身上。
2024年2月23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三份關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新辦法。這些新規加入了把勞動者納入最低工資保障,法定節假日可獲得更高報酬等等。
這已經是個良好的開始,也讓更多一線勞動者對于逐漸規范的行業,多了一份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