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鏖戰讓快遞行業從頭部到終端,都難有贏家。
三年價格戰的“低效競爭”沒能打出結果,卻讓快遞公司的集中度變得更加分散了——“差生”并未如期掉隊;在“優等生”梯隊里,順豐苦苦掙扎,中通的領先優勢也不夠安全。
“目前還是派件每單1元,每天快遞都特別多。”北京朝陽快遞員王石還未遇到罰款情況,客戶注明送貨上門的快遞,自己也會主動上門。距此,《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已超過一個月。
打開億豹小程序,搜索“快遞網點或驛站轉讓”,在全國各地都會找到許多尋找“接盤俠”的老板。雖然這些轉讓的描述都很美好,“5萬加盟,1年回本”,但在它們背后,是一個個虧損的身影。
網點轉讓有價無市,淡季來臨,總部對網點的時效、攬收量、服務質量要求越來越嚴苛。網點老板還需要持續投入車輛、場地、客戶的墊款等各項開支,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小哥同樣也不輕松,派費降到五六毛錢,各種簽收率考核,時效考核,服務考核,莫名破損,冤枉遺失,奇葩投訴,有時間一天賺的錢還沒有罰的多。
各家尚未建立絕對優勢
快遞行業“價格戰”延續至今,以價換量態勢明顯。據國家郵政局數據,2023年快遞行業平均價格9.15 元左右,同比下降4.1%,再創新低。
中通快遞財報透露,2023年中通核心單票收入下降11.3%,即1毛6分,其中5分為增量補貼。極兔速遞財報也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單票收入0.34美元,而單票成本也是0.34美元,剛剛持平。
根據上市快遞最新披露的月度數據,各家快遞公司的單票收入繼續呈現下滑狀態,低價競爭仍在繼續。同時,各項新規的陸續出臺,倒逼企業在時效、服務方面進一步提升,但末端的派費卻有減無增。
派費收入下降的核心問題還是來自上游。歷經三年價格戰之后,快遞排位賽長期懸而未決,直接的后果便是:通達系、順豐、極兔等玩家,都表現為整體產能增加、單票收入降低、股價持續滑坡的分裂走勢。
順豐與去年同期相比,股價縮水超過40%。而過去兩年一度掉隊,依靠阿里的“扶植”,產能顯著拉升了40%的申通,股價也失血了接近30%。
在惡戰之下,過去一年被挑戰最大的反而是曾經的“優等生”順豐。某種程度上,去年5月,順豐以11.83億元向極兔甩賣了“豐網”,既是及時止損;也標志著經過了3年摸索,順豐階段性地退出了與通達系、極兔等對手在低價、低利潤市場的爭斗。
而從最新財報來看,順豐的高利潤業務也如泰山壓頂。除了時效快遞主業之外,順豐能等待突破的國際、同城、供應鏈等領域,起色也才剛剛呈現。
對于虎視眈眈想蠶食順豐的對手來說,包括通達系、京東、菜鳥在內,除電商件之外,利潤相對豐厚的增量市場發展也并不順利。
在當下焦灼的電商低價市場鏖戰中,通達系幾家都還沒能形成一刀致命的絕對競爭優勢。幾家在前后追逐、競相降價的同時,都在嘗試換擋開車。
目前形勢來看,快遞仍需要為價格戰咬緊牙關、過苦日子,而終端的派費收入,短期內仍難以獲得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