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28日,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辦的“2024(第十六屆)中國商界木蘭年會”在浙江省桐鄉市烏鎮召開。圍繞邊界延伸這一主題,中通快遞首席財務官顏惠萍作了演講。
顏惠萍演講的核心要點如下:
1.中通作為“通達系”中入局最晚、最年輕的快遞企業,能夠保持領先,背后原因是它在不斷延展自己。
2.未來能否實現跨越,從低價競爭中突圍?我認為末端至關重要。
3.現在整個行業正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要素驅動發展,從數量向質量方向發展,從單一的物流向綜合能力發展。
以下為顏惠萍的演講實錄(有刪減):
企業的長期持續和不朽,是一位企業家,也是一位CFO非常關注的事。
如果說有一家企業真正以長期為目標,持續盈利,不斷擴大業務量,致力于成為一家對社會有影響力、有價值的企業,那么中通快遞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因此,我想與大家分享中通的故事,今天的故事主要圍繞人文方面展開。
中通成立的第一天,業務量是57單。22年后的今天,中通一天就能夠做到近1億單。中國快遞物流業對于打通產銷通道、貫通供需兩端,以及提升未來綜合能力、降低物流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中國整個快遞行業日均單量有多少?超過3.6億件。中通作為起步較晚的快遞企業,能夠保持領先,背后原因是它在不斷延展自己。
中通為什么能有這么多的業務量,同時又是最掙錢的快遞企業?去年中通業務量達302億件,凈利潤達90億元,每單利潤接近0.29元。這個數量級的獲取,與千千萬萬的中通快遞人有關。中通的使命是,用我們的產品造就更多人的幸福。
很多人都知道,“通達系”基本都來自桐廬。桐廬現在是一個非常宜居的現代化城市,但這些快遞企業的創始人都是從桐廬的大山中走出來的,最初為了自己和鄉親們能有一份美好的生活。他們可能沒有文化,但為了讓自己吃飽,憑自己的力氣、韌勁和創業激情,把快遞的面包車開進了大山。
但中通走到今天,已經不單單是為了自己,早已超出最初樸素的理想和愿望了。我們董事長常說一句話:我想回去都回不去了,因為有成千上萬的中通人,中通不是某一個人的,而是中通人和全社會的中通。中通今天的發展,不僅僅服務于快遞行業,也為了成千上萬的消費者、客戶,幫助他們提高經營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同時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
快遞不只是一個包裹,還承載著消費者的期待和信任。中通也在不斷延展自己,做更多有利社會、利他的事,包括ESG、環境保護、減碳等。也因為公司越來越大,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中通開始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快遞的“最后一公里”是由快遞小哥服務的,如果沒有快遞小哥每天的奔波,消費者也無法真正體會到快遞的便利或幸福。三年前,我提出推出“小哥寶”項目,為所有快遞小哥購買意外險。中通是行業中第一家為所有中通品牌下的快遞小哥購買意外保險的公司。盡管中通小哥都是加盟商員工,但也是我們品牌的形象大使。保障他們的安全,他們才能安心服務好客戶,這是中通的職責之一。
我向大家分享一下中通的兔喜驛站。前段時間,新修訂版《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根據規定,快遞小哥一定要送貨上門,或者必須做到必要的電話聯系,新規引起了社會關注和熱議。
其實在此之前,中通就已經開始布局兔喜驛站,以打通快遞服務最后一公里。兔喜驛站所起到的作用,首先是能夠為行業提供一個成本解決方案。現在整個行業每天有3億多件快遞單,每個小哥每日平均要處理300至500件。未來業務量會更高,行業日均可能會超5億件,那么在消費者同意的前提下,將一些合適的快件放在驛站,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同時,驛站本身是一個商業鏈接的模式,如果“商業+”的模式能夠疊加到驛站,也可以為快遞小哥創造更多的價值。
中通為什么能夠最晚入局,卻能趕超同行?它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2011年到2014年,通過股份制改革,將區域大加盟商變成自己的股東,將十根手指變成了兩個拳頭,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那么未來能否實現跨越,從低價競爭中突圍?我認為末端至關重要。
一家企業的價值,并不僅體現在它的利潤表和現金流上。如果能幫助我們的快遞小哥、站點創造更高的價值,我們的加盟模式也可以更加穩定。正如我們董事長的一個心愿——希望中通小哥能夠比其他快遞公司業務員掙得更多,也希望在驛站和快遞小哥的共同努力下,滿足消費者更多、更個性化的需求。
作為一家成立22年的企業,中通已不只是一家快遞公司了,還有快運、倉配一體服務、冷鏈、國際跨境等業務。
現在整個行業正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從高數量向高質量發展,從單一快遞向綜合物流發展。未來,中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