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10天就開始付定金,還要記著付尾款的時間,最后發現并沒便宜多少,關鍵等了半個月才收到貨。”
用戶不斷吐槽預售的套路時,5月6日,淘天集團宣布今年天貓618取消官方預售環節,緊接著京東宣布618將于5月31日晚8點全面現貨開啟,此前快手、蘇寧等電商平臺也宣布取消預售玩法。
億豹網獲悉,預售制,這個最初為了方便商家提前備貨,減少快遞壓力的機制,曾發揮了積極作用。當電商平臺的重心從商家向“討好”用戶轉移,電商江湖的玩法已截然不同。
當年雙11爆倉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取消預售制之后,跟預售模式下一窩蜂的訂單席卷而來不同,快遞企業會更加平穩度峰嗎?
“取消預售制,就像房地產取消限購一樣,很難帶來大規模增量”,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阿里和京東面對拼多多、抖音等電商新勢力強勢競爭,已經很難拿出有效的應對策略,而電商大促越來越平日化,無論是雙11還是618,再也難掀起波瀾。
12年前,天貓首創預售制,這套營銷模式成為其GMV快速增長的利器。通過預售,商家能提前掌握售賣情況,降低庫存風險;平臺也能夠借此提升GMV增長目標;消費者則能夠率先鎖定爆品;快遞企業也可以預測大數據流量,提前準備車線。
然而,當前的預售玩法,反而對部分商家造成壓力。有商家吐槽說,目前的預售更多是包裹了大促“外衣”,平臺一般要求商家降價銷售,提升庫存,匹配資金和售后資源,企業利潤因此受到影響。
億豹網發現,對于快遞企業來說,預售的兩面性也非常突出。一方面通過預售提前預測業務量流向,做到高峰期合理調配資源;另一方面,快遞包裹集中到一兩天爆發,又高度透支了整個行業的財力、物力與人力。
遙想10余年前,雙11剛開始的年份,大促突發的快遞高峰讓整個行業陷入被動,一時間從業者談雙11色變。隨后在國家郵政局“錯峰發貨、均衡推進”原則指導下,全行業度過一個又一個業務高峰,并在2021年創下了當日攬收6.97億件的歷史記錄。
淘寶和京東都造了大大小小的購物節,用促銷、滿減吸引用戶,但電商江湖已經變了天。拼多多的殺手锏是極致低價,想盡一切辦法削減下單流程,比如僅退款、去掉購物車、先用后付等;抖音則在直播間塑造全天候低價的氛圍。
電商造節曾一度讓快遞苦不堪言,隨著拼多多與抖音的崛起,從近年大促的情況來看,預售機制對消費者、商家的體驗都不太好。2023年,京東不再披露618大促的銷售額,前一年,天貓已經不再披露雙11的銷售額,這個電商盛事的最佳注腳,如今已然歸于“沉寂”。
取消預售,對于電商平臺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平臺亦相對謹慎。比如這次淘天集團宣布取消“618”預售的僅僅是天貓。既是“試水”,也是讓商家有適應過渡期。“蓄水放閘”式的營銷方式,對于平臺的健康可持續成長并沒有多少價值,已經成為業內共識。
對于習慣了大促節奏的快遞企業來說,取消預售之后,可以按照平日的節奏運營,也不必耗費大量的成本,去提前備車備人備場地,快遞小哥也無需再送貨到半夜。
億豹網了解到,電商江湖的洗牌正在加劇,2023年,拼多多市場份額已經高達20%,超越京東成為行業第二,而阿里的市場份額則從2022年的44%下降至2023年的40%,拼多多和阿里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去年以來,馬云和劉強東先后喊出用戶為先的戰略思路,用戶對預售產品的心智不再敏感,取消預售就是一個新的競爭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