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晚間,有消息稱沃爾瑪將出售手中1.445億股京東股票,報價為每股24.85美元至25.85美元,摩根士丹利是這筆交易的委托券商。受此消息影響,8月20日盤后京東美股報收28.19美元,下跌4.57%,京東港股一日跌近10%。
曾經的天作之合在八年后走到了盡頭。
雙方牽手于2016年6月,當時沃爾瑪以1號店為代價獲得京東5%股份并達成一系列合作。隨后該數字一路攀升至超過10%,截至今年3月31日,沃爾瑪仍持有京東9.4%股權。
海外零售巨頭、國內電商霸主,這在當時被外界視為天作之合,甚至有沃爾瑪員工宣稱,“阿里+蘇寧+銀泰,京東+永輝+沃爾瑪,零售行業不會再有后起之秀了。”
可真實的故事是,僅僅3個月后某上海游戲公司旗下電商業務悄然上線,并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重塑行業格局。
據《深網》作者向雙方相關人士了解,京東方面稱股權變動不會影響雙方在業務層面的合作,雙方仍是彼此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沃爾瑪方面則表示京東一直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減持使其能專注于沃爾瑪中國與山姆會員商店的中國業務。
國內某大型電商平臺中層管理人員王東(化名)對《深網》作者表示,在某些層面上沃爾瑪和京東的合作不會終止也不可能終止,例如山姆和達達,“但從目前發展態勢來看,電商和線下零售行業密切合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沃爾瑪會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線下門店與山姆,而京東也會將主要精力放在線上平臺以及以京東MALL為代表的自營線下平臺。”
牽手八年,有頭無尾
“狼來了。”沃爾瑪和京東達成戰略合作當天,一位阿里巴巴內部人士如此對作者表示。
雙方的緣分開始于2011年,當時沃爾瑪想入主京東,但被劉強東拒絕。5年后的一個凌晨,京東以郵件方式宣布和沃爾瑪達成深度戰略合作。
對于零售行業來說,這本來是一個值得更多期待的故事。
彼時恰逢線上線下結合的高峰期,阿里、京東、蘇寧等中國零售行業翹楚紛紛下場,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壯大零售業務,在百貨、超市、生鮮、便利店等多種業態上進行交鋒。
2014年,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銀泰商業,隨后又通過兩次增持將其收入麾下;次年,阿里戰略入股蘇寧,推出盒馬鮮生;2016年、2017兩年,易果生鮮、三江購物、百聯、高鑫等又相繼進入阿里體系。
顯然,京東正面臨著來自阿里巴巴和蘇寧聯手后的強大壓力。沃爾瑪伸出的援手將為京東帶來遍布全國的成熟供應鏈資源,同時為京東提供當時急缺的線下渠道。另外,與沃爾瑪的聯盟,也為京東在海外業務上省下不少力氣。
當時有評論甚至認為此次投資代表了沃爾瑪對京東商業模式的認可。
根據雙方當時公布的資料顯示,京東和沃爾瑪將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戰略合作:
京東擁有1號商城主要資產,沃爾瑪繼續經營1號店自營業務,并入駐1號商城;山姆會員商店將在京東平臺上開設官方旗艦店,并使用京東的倉配一體化物流服務;京東將和沃爾瑪在供應鏈端展開合作,擴大進口產品的豐富度;沃爾瑪在中國的實體門店將介入京東旗下的“達達”和“京東到家”(此二業務后來合并),并成為其重點合作伙伴。
這一動作符合沃爾瑪曾經提出的戰略目標,在大多數國家,這家連鎖零售巨頭傾向于自己做全渠道建設,而在中國市場,他們則需要當地的業務伙伴進行合作。
王東對作者表示,從雙方公布的合作計劃來看,與當時零售行業對線上線下融合的最簡單定義吻合,“沃爾瑪通過京東進軍線上,京東通過沃爾瑪布局線下。”
牽手的最初兩年間,雙方展現出了合作的誠意:2017年,沃爾瑪與京東首度達成“三通”合作,即線上線下用戶群體打通、線上線下門店互相滲透、部分庫存商品共享;2018年,該合作被升級,庫存打通亦在全國范圍內鋪開。
但雙方的合作并未再度深入。
被寄予厚望的1號店業務幾乎毫無聲量,以雙方在中國市場的體量而言,京東更像是沃爾瑪的一個線上分銷渠道。而在京東與阿里巴巴、拼多多的連番大戰中,作為主要盟友兼股東的沃爾瑪也并未有所表現。
中國市場,山姆續命
上世紀五十年代,山姆沃爾頓在美國開辦一家雜貨店,一年后他把雜貨店盈利的近五萬美元進行再次投資,整修店容以及購買更多品類的商品。
賺錢、再投資、再擴張,這樣的連鎖模式成了日后沃爾瑪乃至全球線下傳統零售發展的核心邏輯:20世紀70年代末,沃爾瑪分店達二百七十六家;20世紀80年代末,沃爾瑪已經擁有自己的一千四百零二家分店。
1995年,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將這種大賣場模式引入中國,一年后沃爾瑪也進入中國市場。
此時,以沃爾瑪為代表的海外零售巨頭們還是中國企業高山仰止的對象,從大洋彼岸傳回的每一個新鮮創意都能引發模仿狂潮。
但雄心勃勃的沃爾瑪很快在中國的線上業務布局中栽了跟頭,盡管其曾試圖以收購1號店的方式來縮小與國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京東之間的差距,可收效甚微。
最終沃爾瑪收斂起在線上業務中的野心,將1號店轉賣給京東的同時,在電商方面的嘗試也交托到合作伙伴手上。
時過境遷,隨著中國線下零售業務受到強烈挑戰,沃爾瑪選擇了新的應對方案。
近年來頻繁關閉并收縮傳統賣場業務,據不完全統計,沃爾瑪在2022年關閉了21家門店,2023年減少了26家,今年上半年又關閉了12家。這意味著在過去兩年半的時間里,沃爾瑪在中國市場關掉了近60家大賣場門店。
與之相對,更受中國消費市場關注的山姆會員店成為沃爾瑪在線下的重要抓手。數據顯示,目前山姆在國內已有48家門店,去年總營收超過800億元。
同時,山姆仍在加快開店速度,有消息沃爾瑪中國計劃未來每年都有6到7家新門店開業。
山姆極速擴張的背后,隱藏著沃爾瑪在中國的線上新野心。有數據顯示,山姆中國線上銷售在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幅達到29%,占總銷售比重已達50%左右,而整個沃爾瑪中國電商的滲透率已達到48%。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由于疫情期間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兩萬億刺激法案,這筆巨款演變成洶涌的個人消費,從而推動美國線下零售業業績巨增。數據顯示,從2020年到今年3月,沃爾瑪股價飆升,2024財年沃爾瑪更是營收6481億美元,創下歷史紀錄。
但在剛剛過去的2025財年上半年中,沃爾瑪盡管營收仍處上升態勢,但歸母凈利潤僅上升0.4%,總現金流更是錄得負10.56億美元。
顯然,無論是重新爭奪中國電商還是抓緊機會在美國零售市場淘金,沃爾瑪都需要大量的現金投入。
放棄關系若即若離的盟友,換回一筆高昂現金,對于沃爾瑪來說,這不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京東向左,阿里向右
沃爾瑪拋出京東股票后,引發市場波動。8月21日,港股京東集團早盤盤中甚至一度大跌12%。午間,京東作出回應,稱已耗資約3.9億美元回購股票,并已充分使用此前批準的30億美元股票回購限額。
隨后京東集團股價有所回暖,截至收盤,報收102.4港元,下跌8.73%。
不過對于京東來說,比起股價最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在失去沃爾瑪這個盟友之后,線下業務是否依然重要?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近年來線下零售業務正處低谷。以京東另一個盟友以及國內超市領軍者永輝為例,其從2021年開始出現連續三年虧損,數字分別為39.4億元、27.6億元、13.3億元;扎根湖南本土的步步高也不遑多讓,三年間分別虧損1.8億元、25.4億元、18.9億元,僅2022年的虧損額就超過2008年上市以來的所有盈利。
除了沃爾瑪外,家樂福、永輝、聯華超市、大潤發都在紛紛關店,家樂福從2020年年底超200家到現在的41家。僅今年第一季度,全國有超30家商超、140家門店宣布歇業。
去年年底,阿里巴巴旗下銀泰、高鑫零售、盒馬均傳出被出售的消息,蔡崇信更是在2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直言,阿里退出傳統實體零售業務是合理的,只是時間早晚。
但京東選擇了一個不同的答案:繼續擁抱實體零售。
去年,京東成立創新零售部,恢復生鮮超市七鮮拓展,同時不斷擴大京東MALL、京東電器城市旗艦店等大店業態的輻射范圍。今年4月,京東旗下首家折扣超市華冠折扣超市也于北京開業。當時京東曾明確表示,未來將把此作為樣板,積極拓展更多相關業態。
今年5月,京東MALL首家一線城市門店進入試營業并正式開業。據京東方面消息顯示,今年京東還會新開10家京東MALL,目標是一線城市廣州和北京。
一位業內人士對作者表示,阿里放棄線下,京東擁抱線下的核心原因是雙方的品類不同,“阿里的品類以服飾日常百貨為主,這類商品相對電商化程度較高。而京東品類則以家電、3C等產品為主,這些品類更加重視線下體驗。”
幾天前,京東集團剛剛發布2024年二季度及中期業績,二季度收入達到2914億元人民幣,上半年收入達到5514億元人民幣,均繼續保持增長;另外,二季度京東集團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達到1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9.0%,凈利潤率首次達到5.0%,大幅超出市場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