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總裁短劇爆火,劇中總裁們動輒年入數億、揮金如土的劇情令無數人艷羨。但現實中,那些掌管著龐大企業的總裁們,真實年薪究竟咋樣呢?尤其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快遞行業,其掌舵者的年收入究竟是多少呢?隨著2024年快遞公司年報陸續披露,答案逐漸揭曉。
數據顯示,極兔速遞CEO李杰薪酬最高,高達4億多人民幣,而順豐創始人王衛的年薪卻僅為130萬元,真的是這樣嗎?
一、“天價年薪派”:股權增值才是核心密碼
翻閱2024年快遞公司年報,極兔、京東、中通等頭部企業掌舵者的薪酬數字堪稱“碾壓級”的存在。
極兔速遞創始人李杰以66828千美元(約合4.81億元人民幣)年薪登頂,一人獨攬董事層總薪酬(67229千美元,約合4.84億人民幣)的99.4%。從結構看,這筆薪酬主要由薪金、花紅、退休金成本及股份收入構成,其中,股份收入占比94%,薪金收入僅占6%左右。
極兔2024年年報明確披露,在報告期內,公司未派付或宣派任何股息,這筆收入是企業對創始人戰略價值的“特殊定價”,進而形成“一人扛鼎”的薪酬格局。
京東物流創始人劉強東年度收入超1.5億元,占董事層總薪酬(1.86377億)的84.2%,這部分收入完全來自股份增值,無任何現金薪酬成分。作為京東集團實際控制人,劉強東持有京東集團37,374,550股A類股,及305,630,780股B類股,一共持有343,005,330股,控制11.7%股權及71.7%的投票權,其收入本質是企業估值增長的市場化兌現。
中通賴梅松同樣如此,據中通2024年年報,賴梅松年度收入為2759.9萬元,占董事層總薪酬(3795.5萬)的72.7%。這筆年薪包含工資、津貼、實物福利、退休福利、花紅、股權收益,工資津貼占比僅5%左右,股份收益占94%左右,延續了股權主導型的薪酬結構。
這些突破傳統認知的 “天價年薪”,本質是股權增值的 “貨幣化顯形”。三份年報共同揭示:高薪核心在于特殊的股權安排 —— 通過將掌舵者利益與公司長期價值、控制權深度綁定,形成利益高度一致的激勵機制,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現金薪酬。
二、“低調持股派”:百萬年薪后的財富暗碼
當極兔李杰以4.81億元年薪刷新行業認知時,順豐創始人兼總經理王衛2024年130.9萬元的稅前薪酬顯得格外“樸素”,這個數字不僅低于順豐高管團隊217.35萬元的稅前平均薪酬,更被副總經理何捷(稅前784.4萬),副總經理李勝(稅前505.6萬),董事張棟(稅前168.5萬)等人遠遠甩在身后,在眾多高管中排名倒數。
掌管千億市值企業的創始人薪酬這么低,難免令人疑惑:“快遞一哥”真的這么“窮”?
拆解年報數據可見,王衛的薪酬結構由工資、津貼、獎金及福利構成,完全不含股權相關收益。但翻開股權結構表,關鍵線索浮出水面:持有順豐 51.38% 股份(約 25.6 億股)的第一大股東深圳明德控股發展有限公司,由王衛實際控制(占股 99.9%),堪稱公司絕對控股人,是享有順豐最多蛋糕的人。
2024年度,順豐合計派發現金分紅41.04億人民幣(2024中期現金分紅19.18億,末期現金分紅21.85億),按持股比例測算,王衛個人可分得20億左右,這一數字是其賬面年薪的1500余倍。
這意味著,他對順豐的財富掌控并非體現在工資條上,而是通過絕對控股地位分享企業成長的核心紅利,所以,他并不是真的窮,只是有點“低調”。
無獨有偶,韻達創始人兼總裁聶騰云同樣演繹著“悶聲發大財”的劇本。2024年339.75萬元的稅前年薪雖為高管層第一,但在快遞巨頭掌門人中堪稱“樸實”。
翻開韻達股東名單,聶騰云個人持股2.77%,并通過控制持股52.10%的第一大股東上海羅頡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其個人占股70%),實際掌握公司核心股權。結合韻達2024年上半年4.9億股東分紅總金額以及剩余未分配的7.16億未分配的利潤看,聶騰云通過股權獲得的收益遠超賬面薪酬。
原來,兩位大佬的“低薪”,不過是財富冰山的一角,隱藏在背后的股權收益,才是其財富實力的真正注腳。
三、“均衡派”:職業經理人的價值錨點
在快遞行業薪酬圖譜中,除了創始人層的“天價”與“低調”兩極分化,職業經理人階層的“均衡型薪酬”構成了中間地帶的主流生態。
圓通總裁潘水苗,自2019年4月起擔任公司總裁,2024年稅前報酬總額為185.61萬元,其他高管年薪在15萬至200萬區間,形成與企業規模相匹配的市場化定價體系。
申通總經理王文彬,2024年稅前總報酬為634.63萬元,較2023年的514.57萬(稅前)增加120.06萬。自2021 年 2 月任職以來,掌舵期間,申通營收連續三年保持雙位數增長——2022年同比增長33.32%、2023年同比增長15.11%,展現出較強的業務提振能力。
不同于創始人“股權暴富”,職業經理人依靠“能力定價+業績分紅”,構建了獨特的價值坐標系。他們的年薪既需匹配企業規模,又要體現市場化競爭,更需通過績效浮動反映個體貢獻,這種“不越界的高薪”、“有依據的增長”,恰是職業經理人薪酬體系的核心特征。
如此看來,現實中的快遞總裁收入圖譜,遠比短劇里的“天價”標簽或“霸總”人設復雜得多。
看似懸殊的薪酬差距,實則是企業治理邏輯的生動映射:創始人的薪酬本質是控制權與股權價值的貨幣化顯形,而職業經理人的薪酬體系,則依賴于“能力+業績”的市場化機制,在市場中實現價值匹配。
這種分野并非簡單的數字差異,而是商業世界對“所有權收益”與“經營權溢價”的精準區隔:前者承載著企業創始人與公司共生共長的價值綁定,后者則是職業經理人用專業能力兌換的市場對價,兩者共同勾勒出高管薪酬體系的多元生態。
但不管怎么說,這些收入數字還是很“總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