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極兔中國區的業務量比東南亞地區多出了足足152億件,但東南亞市場的經調整息稅前利潤,比國內高出一倍有余。
馬云曾說過一句話:“快遞是中國過去10年最大的奇跡。”那是2016年6月,中國快遞已經用10年時間,從一個不能稱之為行業的幼兒,成長為一個超過了美國近100年積累的巨無霸。
支撐這個奇跡的,是中國飛速發展的城市化,是電商的迅猛崛起,也是在草莽時代敢于闖蕩的浙江桐廬幫。
但到了今天,這個奇跡似乎到了危險的邊緣——惡性內卷屢禁不止,監管問題層出不窮。如果新能源車企覺得自己在內卷,那么他可以看看快遞。
時勢造英雄
位于錢塘江中游的浙江桐廬,是名畫《富春山居圖》的實景地之一。這里平原稀少,丘陵遍布,讓誕生于這里的人們,從一開始就充滿闖勁。
從杭州某外貿企業取到報關單,小心揣好,趁著夜色奔去火車站,買下最便宜的票,一路站到上海,出站就跨上單車,吱呀吱呀蹬向上海市區,把報關單交出去。
20世紀90年代,這樣的場景在桐廬不斷上演。申通創始人聶騰飛(韻達創始人聶騰云兄弟)、詹繼盛,就是靠著這種方式實現了快遞次日達,在效率上超過了當時需耗時3天的郵政。
靠著這一優勢,聶、詹二人把大量桐廬老鄉帶進公司,讓他們成為全國各地的快遞員、加盟商。碰到量大爆倉的情況,加盟商一句“加錢”,快遞員就能拉來全家老少總動員,幫著一起送快遞,運力極具彈性。
此后的十年里,以申通為母體,韻達、圓通、中通相繼成立,如今名震江湖的“通達系”背后,站著的仍是那個桐廬幫。
無數商業故事的筆墨,都將桐廬幫之間的分分合合作為敘事的重點,殊不知快遞行業之所以能成為過去十年的最大奇跡,更多是時勢造就的結果。
放在更大社會背景下,民營快遞業從2008到2018年的黃金時代,也是中國城市化發展最快的10年,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助推了快遞的規模化。
增長的詛咒
過去十多年里,電商件是快遞市場增長的最大來源。自2011年開始,國內快遞與線上零售額增長就高度趨同,目前,電商件占大盤比重已超80%。但同時,電商件也是價格戰的重災區。
對大部分快遞公司來說,每天業務量不足500萬票時,單個包裹運輸成本大約在1-2元之間;而當每天業務量超過2000萬票時,成本就能下降到0.6-0.9元之間。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快遞公司能通過做大規模壓低成本,就有可能擠死競爭對手,逐漸形成健康的競爭格局。
從其他大型經濟體的經驗看,只要市場里的寡頭淘汰到只剩三家,快遞公司就會心照不宣的停止價格戰,一起漲價:
以美國市場為例,經過上世紀80-90年代的兩輪價格戰,USPS、UPS和FedEx三大巨頭的壟斷格局基本成型,合計市場份額超過90%;美國陸運快遞單票收入也自2002年開始穩步上調。
日本市場走的也是一套流程,雅瑪多、佐川急便、日本郵政三家公司市占率高達94.8%,雅瑪多旗下快遞品牌“黑貓宅急便”獨占近50%市場份額。
但在中國,三大寡頭的市場格局從未真正實現。一方面,中國的快遞市場還在迅速擴大。從2007年到2017年十年間,日本的快遞包裹量只增長了14%,而中國增長了4000%。同樣周期內,美國人均快遞量增長了40%,中國增長了近30倍。
另一方面,作為快遞業的甲方,電商平臺也有動力讓快遞公司陷入同質化競爭。
中國快遞業最接近寡頭格局成型的時間在2019年,也就是極兔在國內大規模擴張的前夜。
寡頭格局前夜
2010年,快遞的平均單價還有25元,2024年一路驟降至8.0元。如果不是當年拼多多橫空出世,帶來了新的流量紅利,快遞業轉型甚至洗牌的時間節點只會更快到來。
更何況他們還要面臨來自電商巨頭自建物流體系的壓力,劉強東甚至在京東物流獨立運營后,向全行業喊話:“未來快遞就2家,京東和順豐。”
再次回到極兔進入中國市場前夜那段時間,2019年前后,快遞業結束了年均50%的高增長,通達系紛紛跨過日均2000萬單的閾值,凡客的如風達、唯品會的品駿快遞、以及國通、全峰、優速等中腰部快遞紛紛退場,行業出現整合出清跡象。
中小快遞加速退出,市場集中度也在當年達到頂峰。2019年,“四通一達”合計占據超過80%以上的電商件份額。
這種情況下,五家快遞公司只要有兩家退場,實現“五進三”,健康的市場格局就會形成。
但快遞業預想中的“五進三”,最終變成了“五進六”。2020年,順豐下定決心殺入電商件,成立了針對電商件的“豐網”;京東順勢推出眾郵快遞,搶占加盟商資源。
市場重新分散必然會導致價格戰的加劇。2020年,“四通一達”利潤明顯降低,原因是單票均價降低過快,年內降幅超過10%,遠超規模效應帶來的降本幅度。“送一單虧一單”無底線價格戰的開創者百世淪為最大戰利品,虧出150億大窟窿后,在2021年賣身離場。
2020年3月,極兔“借殼”龍邦快遞拿到全國許可證,僅僅10個月,極兔就突破了“日均訂單2000萬”閾值,作為對比,通達系普遍超過15年。隨后,極兔一舉吞并百世,才得以迅速拉平與通達系之間的運力差距,在中國市場的單量一年暴漲4倍。
此后的故事為行業所熟知。加盟制的困境,只是中國快遞業的縮影。快遞行業的當務之急,是找到下一個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