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乳鴿、脆肉鯇,還是白切雞、燒鵝,在中山的大街小巷,每逢周末,都能看到老牌美食店門口在大排長龍。“之前吃飯都不用排隊,現在周末能看到很多粵B車牌。”廣東聯宇物流有限公司(下稱“聯宇物流”)中山分公司總經理顏曉飛笑稱,一座通道讓中山美食成了新晉“網紅”。
顏曉飛在中山做跨境物流生意。幾乎每周都要往返于深中兩地的他,從去年就開始期待深中通道的開通。隨著6月底正式通車,顏曉飛的通勤時間也從過去的兩小時以上縮短至僅需一小時。每天節省下來的一小時,他有了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
8月30日,通車即“火遍全網”的深中通道開通已滿兩個月。無論是日均車流量,還是文旅消費、物流運輸,各行各業的數據都格外亮眼。
作為深中通道的東端接口,深圳寶安的一組文旅消費數據非常具有代表性——深中通道開通一個月,歡樂港灣接待游客同比增長25.75%;“海上彩虹號”觀光航線接待游客同比增長71%,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9%。
貨運物流也成為深中通道開通后最直接的受益行業之一。以互聯網貨運平臺貨拉拉的一組數據為例,截至8月30日,穿梭于深中通道的貨拉拉貨車總量超10萬車次。
歷時7年建設正式開通,作為連接深圳和中山的重要交通要道,深中通道極大地縮短了深圳與中山之間的通行時間,不僅提高了交通效率,也促進了人員、資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動,不僅給兩地的產業合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也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時間就是金錢”
“時間對我們來說就是金錢,真的很重要。”在深中通道開通前,貨拉拉司機蔡德紅常常因為時間而焦慮。
2023年,由于貨運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蔡德紅與妻子鄧長琴決定共同接手往返深圳與中山之間的長途貨運業務。
回憶起深中通道開通前的日子,每天上午8時,他們要準時登錄貨拉拉,開始接收訂單。大約9時,夫婦二人便從中山古鎮出發裝貨,隨后運往深圳。途經廣珠西線高速、深岑高速,繞行南沙大橋或虎門大橋,再駛入廣深沿海高速,這段路他們需要行駛100多公里,耗時兩個小時甚至兩個半小時以上。
長時間的行駛,他們不僅容易疲勞,常常需要輪班,還要同時途經多個收費站和高速路段,過橋費和高速費也相對較高。
“有時到晚了些,客戶已經下班,只能等到下午才能卸貨。”蔡德紅回憶道。對他們來說,中午的時間格外寶貴,因為只有卸完貨后,他們才能繼續接下一個訂單返回中山。否則就要空車返程,多擔一倍的時間與成本。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蔡德紅在往返深中的初期便開始關注深中通道的建設,對建成后的景象隱隱產生了期待,“時間會縮短多少呢?”
2024年6月30日,歷時7年建設的深中通道終于正式通車。開放試運營的第二天,蔡德紅便與妻子鄧長琴駕駛貨車駛入這條通道。
“第一次走深中通道時,真的很震撼,從來沒有一座大橋讓我這么驚嘆。”彼時,當鄧長琴在貨車上看向大橋兩側開闊的海面時,心情十分激動。
當天中午,貨物抵深,車程耗時較以往縮短了40分鐘。“沒那么累了,心情也不再繃那么緊,還是很高興的。”蔡德紅笑著說道。
貨拉拉大數據中心顯示,深中通道開通后,來往于中山與深圳之間的貨運訂單運距和訂單完單時長均有明顯下降。以4.2米及以下車型往來深中兩地的跨城訂單為例,深中通道通車后,平均每單完單時長縮短至3小時左右,比通車前節省了約40分鐘。同時,平均每單里程減少了15公里,平均每單物流成本下降了16%。
“現在大家卸貨時間都提早了。”蔡德紅也注意到了同行司機們拉貨日程的變化。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網絡事業部主任、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分會秘書長晏慶華告訴筆者,深中通道縮短了深圳與中山之間的距離,不再需要繞行東莞,運輸時長下降約30-40分鐘,提高了運輸效率,這會增加兩地間的物流需求,也為貨拉拉等物流平臺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
跨境物流迎發展新機遇
深中通道的開通,除了極大地縮短了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群的時空距離,也帶動了兩地的跨境物流行業。
貨拉拉平臺數據顯示,從中山到深圳的貨運訂單中,訂單終點的前五名分別為:寶安區福圍社區、平湖物流中心外運倉、龍崗坂田街道、鹽田港以及深圳寶安機場,這些都是跨境物流海外倉較為集中的地方。
顏曉飛表示,深圳鹽田港擁有大型集裝箱深水泊位,是歐美航線的優選港。在中山承接的跨境貨物訂單中的很大一部分會選擇從深圳出口。
今年7月,聯宇物流在貨拉拉平臺上下單了20多批次貨車,從中山倉庫運輸貨物前往深圳。“有了深中通道,珠江西岸城市的物流出海更便捷,對我們跨境物流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顏曉飛說。
在這之前,聯宇物流的貨物從中山倉庫往深圳倉庫調撥,一趟車程耗時在3個小時以上,現如今縮短到了1至2小時,“通勤上節省很多時間,同時當下很多深圳做外貿的客戶會考慮來中山考察,這也大大提高了我們拓客的方便性以及時效性”。顏曉飛介紹,眾多外貿采購商因此紛至沓來,這極大地促進了珠江東西兩岸企業的互聯互通與協同發展。
晏慶華表示,深中通道的開通加強了深圳與中山之間的產業協同性,為兩地之間的產業合作開辟了新的通道。隨著兩地距離的縮短和數字物流的不斷滲透,適應產業帶轉型發展需要,將形成更具區域特色、符合市場需求、更加靈活高效的數字物流新場景,持續賦能區域中小企業。
據數字貨運平臺數據顯示,開通前10天(6月30日至7月9日),深圳與中山之間的貨運運距環比上一個10日(6月20日至6月29日)顯著下降了15%。深圳機場中山前置倉數據表明,貨量在短期內呈現出較高的增長率,如7月1日至28日貨量環比上月增長近20%。
“總的來說,深中通道的開通對深圳物流行業帶來了降本增效的實際效果,并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物流布局的調整,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晏慶華表示。
顏曉飛也對未來跨境物流的發展有了更多期待,“期待有更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統,讓貨物運輸更加精準、安全和快速。也希望能帶動更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
晏慶華談道,作為一項重大的交通工程,深中通道的開通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邁上了新臺階。這不僅提升了區域內的基礎設施硬聯通水平,還推動了規則機制的軟聯通,為區域協調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一方面,深中通道在地理上連接了珠江口東西兩岸,縮短了深圳至中山、珠海、江門等城市的車程,深圳與中山之間的車程從兩小時縮短至半小時內,珠海和江門至深圳從2小時以上縮短至1小時內,廣州南沙至中山僅需15分鐘,提高了區域內的交通效率,促進了物流的快速流動。
另一方面,深中通道也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促進了東西岸的融合發展。據統計,深中通道開通“滿月”后,車流量總數已超300萬車次,一躍成為日均車流量超10萬車次的“超級通道”,成為全國車流量最大的橋梁之一。
此外,通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大灣區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力得到增強,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促進產業升級,增強區域競爭力。作為連接中國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重要通道,深中通道的開通能夠助力大灣區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
晏慶華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表示,深中通道的開通不僅提高了交通效率,還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浪潮已至,海濤翻涌。無數建設者們用智慧與汗水澆鑄而成的通道正巍然屹立于伶仃洋海面上,連接著兩岸的過去與未來、夢想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