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11”購物節(jié)的到來,消費者在享受購物狂歡的同時,也需警惕詐騙陷阱。近日,朝陽反詐中心相繼接報兩起冒充客服和快遞員的退賠類詐騙案件。警方提醒市民,在接到此類電話時務必通過官方渠道核實信息,不要與陌生人共享屏幕,更不能透露賬戶信息。
近日,市民馮女士接到一通陌生電話,對方自稱快遞員,說馮女士購買的商品在運輸過程中損壞,按照程序,由快遞公司進行理賠。馮女士深信不疑,于是添加了對方的QQ號。很快,“快遞員”給馮女士發(fā)來一個網(wǎng)址鏈接,并告知需要走保險理賠流程。馮女士點擊后,與對方開啟了屏幕共享功能。
隨后,對方開始指導馮女士操作,并“好心”提醒馮女士“為了資金安全,建議關閉‘免密支付’功能”。馮女士不疑有他,根據(jù)對方指導,在關閉“免密支付”時輸入了自己的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信息,不久她就收到了銀行短信提醒,賬上有9萬元被人轉出,馮女士方知被騙。
另一位錢女士接到了自稱某網(wǎng)店客服的電話,被告知,她購買的眼霜被檢測出有質量問題,店鋪會向錢女士退款,并進行三倍理賠。錢女士信以為真,添加了“客服”的QQ號,點擊對方提供的鏈接下載了一個App軟件,并開啟了屏幕共享功能。隨后,錢女士按照對方指導,登錄手機銀行并輸入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信息。很快錢女士收到了銀行扣款4萬元的短信提示,再聯(lián)系對方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被“拉黑”了。
朝陽反詐中心民警王佳分析,在這類冒充快遞員、客服的電詐案件中,犯罪分子會利用獲取到的精準個人信息贏得受害者信任,之后誘導受害者點擊鏈接或下載不明App,開啟屏幕共享功能,從而窺探手機上的信息。在詐騙過程中,騙子還會以各種理由套取受害者的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涉及財產(chǎn)的敏感信息。
王佳提醒,“雙11”購物節(jié)活動已開啟,消費者接到任何自稱快遞、物流或電商客服的電話,務必通過官方渠道進行核實。不要輕易點擊陌生鏈接或下載來源不明的App,更不要與陌生人開啟屏幕共享功能。任何索要銀行卡密碼、驗證碼的行為都是詐騙,遇到時應立即切斷聯(lián)系并報警。遇到可疑情況,及時撥打110或反詐專線96110報警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