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做表格“薅羊毛”是池泉11月的固定作業。
“我第一次參加‘雙11’是2015年,剛上大一,那時活動周期還沒那么長,只有一天的時間,純拼手速和網速。我和舍友會提前2天制作Excel,把紅包折扣、湊單滿減金額都算好,折合下來,確實能比平時便宜一些。”回想起自己參與的第一個“雙11”,池泉仍歷歷在目。
熱衷于在“雙11”搶購的還有張文。每到年底大促,他都會幫家人買各種生活用品,甚至還會提前備點年貨,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年底囤貨的習慣,“每到11月,我爸媽就會開始給我列購物清單,直到現在,這個習慣依舊沒有改變。”
作為電商造節的代表,自2009年誕生以來,“雙11”一直都是全民消費盛事。在這十六年的歷程中,“雙11”的成交額從最初的5200萬元一路飆升。星圖數據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雙11”期間,電商平臺、直播電商平臺累積銷售額為14418億元。與首屆“雙11”相比,已經實現7位數的增長率,達2772592.31%。
“雙11”從未停止過變化:周期延長、直播帶貨興起、優惠力度更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雙11”的歷史也是電商變遷的歷史,在滿足消費者多元消費需求的同時,也在推動著行業創新與迭代。
一場停不下來的消費盛宴
消費者化身“剁手黨”,已有16年的歷史。
2009年,淘寶商城(天貓前身)在阿里大家庭中仍然是一個新業務。考慮到第四季度是零售的傳統黃金期,且擁有四個1的“單身節”很是好記,“雙11”應運而生。
彼時,國內電商購物仍處于起步階段,作為國內首個電商購物節,“雙11”的問世為眾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購物體驗,其價格優勢明顯,滿足了消費者追求實惠的心理。“第一次知道‘雙11’的時候,我們家直接囤購了全年的紙巾,感覺太劃算了。”張文說道。
“‘雙11’誕生的時候恰逢互聯網快速發展,網民規模不斷壯大,用戶流量紅利也為電商平臺的發展和‘雙11’的繁榮狠狠地助了一把力。”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指出。
消費熱情促成銷售額激增。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2009年,天貓舉辦第一場“雙11”購物狂歡節,銷售額約為0.52億元;到了2010年,上述銷售額為9.36億元,同比增長1772%。?
在“雙11”嘗到甜頭后,天貓如法炮制,再次造節,在隨后幾年里陸續推出了“雙12”“6·18”“年貨節”“38女王節”等大促;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也緊隨其后,相繼推出“百億補貼”“818購物節”等活動;抖音、快手等后起之秀也加入其中。
盡管在滿減力度、產品類目覆蓋面方面比不上“雙11”,但從優惠打法來看,上述商業促銷節普遍與“雙11”差別不大。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雙12”“6·18”“年貨節”等均推出滿減津貼、紅包、店鋪優惠券等,部分類目商品還設有限時折扣,品牌同樣會推出專屬優惠活動。
層出不窮的商業節日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但雷同的節日玩法難免讓人疲憊。從年頭到年尾,一輪下來,不少人對“雙11”的熱情逐漸消退。
池泉直言,近兩年的“搶購功課”也不需要再多費心思,需要的東西一般在“6·18”“818購物節”的時候都買得差不多了,到了“雙11”反而沒什么東西要買。“買少了達不到滿減優惠,買多了又感覺用不上。”
從熱烈搶購到回歸平淡,消費者對“雙11”逐漸祛魅。消費市場的變化也進一步體現在相關數據上。盡管“雙11”的交易額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其增速卻在放緩。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2011年~2020年,天貓“雙11”的交易額同比增速分別為455%、267%、83%、63%、59%、32%、39%、24%、28%、85.62%,增長趨向放緩。而2020年“雙11”增長之所以出現反轉,是因為當年首次啟用雙預售雙爆發的活動節奏,將11月1日0點至11月11日24點整個周期的成交金額統計所得。
“李佳琦們”奪得定價權
大眾對“雙11”的態度變化,折射出其對大促常態化的疲倦。為順應消費需求的升級,傳統電商平臺開始改革。
2016年,淘寶、京東直播正式上線,一場轟轟烈烈的直播電商大潮由此拉開序幕,李佳琦、薇婭、羅永浩等初代頭部主播也在此時嶄露頭角。
彼時,淘寶與美腕一起挖掘出了李佳琦;而忙于經營淘寶店的薇婭,也在同年收到了淘寶小二的直播邀請。幾乎在同一時間,京東發布了直播達人計劃,還舉辦了“老羅專場”,羅永浩現身參與。
在隨后的兩年里,李佳琦、薇婭吃到直播電商的紅利,搖身成為大主播。
2017年10月,薇婭憑借7000萬的皮草銷售額,一戰成王,當選為淘寶最具商業價值女主播;同年,李佳琦直播間的觀眾驟增至10萬,成為淘寶直播盛典的“Top主播”。
流量紅利更直觀反映在“雙11”上。比如,薇婭在2018年“雙 11”已創造了3.3億元的GMV,合作品牌超過300 家;到了2021年,李佳琦、薇婭預售首日累計交易額分別達到了106億元、85.33億元,成功晉升為全網兩大頭部主播。
“李佳琦們”的出圈走紅,并非偶然。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傳統圖文詳情頁面的介紹形式已不再能夠滿足人們消費求知欲,其需要通過與主播互動交流的形式,來獲取更全面的信息;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下,大量用戶長期“沉浸式”線上購物,在消費選擇上也愈發理性,由主播充當的“線上買手”,提供了多元化、個性化的講解,可以讓他們更好地按需、擇優購買。
另一方面,電商平臺也需要借助直播間更為透明的價格機制,甚至“價格戰”,以刺激大眾對節點大促逐漸麻木的消費神經。
直播電商的崛起,無疑改變了品牌與商家在“雙11”的打法。如今,與含金量更高的頭部主播合作,將產品定價權交給前者,以換取流量變現,已成為各大品牌與商家在“雙11”收獲成交額的重要利器。
以美妝賽道為例。在美妝品牌從事渠道運營的Tiny回憶,自從直播電商興起之后,她所在的企業成長飛速,如今在大促上的投流,也主要花在達人主播身上。“我們品牌也曾經在2020年的時候,花大價錢上過李佳琦直播間,效果確實不錯,那一年的‘雙11’從預售賣爆了,GMV第一次接近7000萬元。”
這一態勢在今年“雙11”也依舊得到延續。快手數據顯示,今年10月14日~20日期間,“后”的直播銷售額達到16.87億元,該GMV的99.88%是由快手頭部主播辛巴直播間貢獻。
商家轉身做自播
在消費趨勢升級的大背景下,大眾對于“雙11”的態度已然發生轉變,但這場維持了16年的年底大促也并非輸掉所有牌面。在“質價比”消費理念影響下,追求實惠仍然是消費底色,在此基礎上,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產品品質、功能等核心價值,成為其在現下選購商品時的衡量標準。
為了爭奪消費力,平臺、主播、商家在“雙11”戰役中各出奇招,試圖喚醒消費者對大促活動的消費熱情。
延長節日時間是第一步。從“雙11”周期來看,淘天從10月14日開始到11月11日結束,算上返場活動,整個大促時長接近 30 天,而京東、拼多多、抖音、小紅書的大促時長也均超過30天。
“對于消費者來說,雙11的延長會促使他們調整消費習慣,例如提前規劃自己的購物需求,時間拉長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比較時間,避免過多沖動消費。”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
頭部主播與MCN機構的策略有所變化。以李佳琦為例,其在今年“雙11”打法有所變化。除了通過美妝教學視頻、綜藝節目提前預熱,李佳琦直播間還在預售期間推出一波5億元的“紅包雨”,為其“雙11”帶貨造勢預熱;遙望科技啟動了新品首發活動,吸引眾多品牌參與,多款新品在直播間取得了單品百萬級以上的GMV。
品牌商家也在自建直播間,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不再“All in”達播。
點淘平臺數據顯示,在口碑推薦榜上,珀萊雅、歐萊雅、薇諾娜等品牌官方旗艦店高居榜單前五,自播帶來的回頭客數量月均超過5萬人。
據抖音電商公布的“雙11”數據,奢侈品女裝品牌MAX MARA和CANADA GOOSE分別位居“雙11”搶跑期奢侈品女裝、奢侈品羽絨服銷售額第一,品類日單場自播銷售額創歷史新高。
從行業大盤看,流量也在從達人主播向店鋪自播轉移。在莫岱青看來,今年“雙11”流量渠道依然會集中在直播間,電商平臺也在繼續加大對直播間的投入和優化,以提升用戶的轉化率。同時,品牌也積極參與到直播間活動,擴大其銷售。
如今,“雙11”已走過16載,即將邁向成年。消費者也隨之成長,消費心智日益成熟。而不變的是,他們依舊對商品折扣與品質充滿熱忱。(應受訪者要求,池泉、張文、Tiny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