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國家郵政局中國快遞大數據平臺的大屏幕上,一串長長的數字滾動到“150000000000”。至此,中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大關,刷新歷史紀錄。
第1500億件快件,是一箱花牛蘋果,由一位重慶消費者在拼多多下單,一位極兔速遞快遞員在甘肅天水攬收。
今年第1500億件快遞是來自拼多多平臺的花牛蘋果。圖源:網絡
一
光看這箱蘋果,信息量就不小。
花牛蘋果,得名于甘肅天水麥積區花牛鎮。當地農業站以蛇果為母本培育出這一新品種,從結果到成熟,有防雹網抵御冰雹和倒春寒,有反光膜促進著色與增糖,產出的蘋果口感脆爽、果肉細密、香氣濃郁,不僅贏得國內消費者青睞,還一經出口試銷就引起轟動。
近年來,像花牛蘋果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山西大同的黃花、陜西柞水的木耳、廣西來賓的甘蔗、西藏林芝的牦牛肉、新疆昌吉的打瓜籽、陜西周至的獼猴桃……這些中西部特產品質好、名聲響,在海一般的中國大市場里弄潮。
隨著郵政快遞業區域發展結構更均衡,中西部快遞占比持續提升,這些優質特產經由快遞網絡的高效運作,逐漸走進全國各地的千家萬戶。
冷鏈倉庫即將出售的花牛蘋果(圖源:中青網)
二
花牛蘋果為什么能賣到重慶?
快遞行業中,農產品是最不易保存、寄遞的品類之一。農業農村部農業經濟研究中心的一位專家告訴島叔,多數農產品具有地域性,“北方的特產,南方人不知道。南方的特產,北方人不知道。因為銷售半徑,許多土特產很難走出本省甚至本市”。
花牛蘋果能“出圈”,靠的是快遞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服務網絡日益高效通達。在麥積區,南山花牛蘋果種植基地面積達15萬畝,配套建有產業路360公里、提灌工程6處,通水通路通電;從種苗繁育、種植、貯藏,到生產蘋果脆片、蘋果白蘭地,土特產還賣出了附加值。
廣東荔枝、浙江楊梅、山東櫻桃、江蘇大閘蟹......為解決時令生鮮寄遞時效問題,快遞企業結合自有專機、冷鏈、倉儲等資源,不斷完善鄉鎮和村級服務網絡。截至2024年7月底,全國累計建成1990個縣級公共寄遞配送中心、5.3萬個鄉鎮快遞網點、33.78萬個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覆蓋超95%的鄉村。
工作人員將特色農產品快遞裝進無人機。圖源:新華社
三
只在那一個瞬間,這箱蘋果是一千五百億分之一,因為分母不停增長。
1500億件快遞的背后是什么?
消費者看到一片星空——今年前10個月,中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超10萬億元,同比增長8.3%;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1/4;線上消費市場持續升溫,各電商平臺摩拳擦掌,迎接“雙十二”;賣家競相打磨產品,想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從業者看到一張大網——年人均收快遞超100件,平均每秒產生5400多件快件,最高日業務量超7.29億件,月均業務量逾130億件,月均業務收入超1000億元……不同顏色的快遞車,形形色色的從業者,編織了一張物暢其流的大網:從戈壁荒灘到雪域高原,縱橫交錯的快遞服務網絡上,中國企業“賣全球”,中國消費者“買全球”。
“小快遞”寄送“大美好”。1500億件快遞,映照著“流動中國”的繁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