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濟南這樣一個坐擁近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快遞市場競爭激烈,如何賺到錢就成了擺在網點和末端門店面前最緊要的課題。
作為一名在快遞行業磨煉了9年的老兵,山東中通濟南天橋二部負責人張正釗尤其重視末端門店的開拓——他察覺到,網點直鏈的一百多家末端門店雖然人流量可觀,但多數面臨盈利難題。改變,必須發生。
張正釗
“末端門店是體現服務的最后一環,同時也有著將快遞流量轉化為商業流量的天然優勢。我們的嘗試只有兩條原則:一是多元布局,盡量用好每一寸空間;二是為客戶提供便捷實惠、綠色健康的民生產品。” 張正釗說。目前,天橋二部的試點門店快遞業務盈利穩定在月1萬元左右,商業月流水約50萬元,毛利達7萬多元。
降低成本,用好每一寸空間
張正釗說自己最大的特點就是“膽大”——9年前為了盤下天橋二部,他賣掉了父母為他購置的婚房,如今網點的日均進出港量從他剛接手時的800票變成了現在的日均5萬票。
進行末端門店改革同樣如此,張正釗決定開始一場實驗。2024年初,張正釗選取了一個日均單量約兩千單的小區(天橋海信九麓府),租賃了上下兩層、面積達三百多平的門店進行試點。一樓打造為快遞服務+民生產品展示銷售區,陳列著新鮮的蔬菜水果、各類日常用品等,二樓則作為洗衣服務點。
張正釗在門店門口配備了25組室外快遞柜,共計1500多個隔口,專門用于存放小件快遞,使用率高達85%以上。同時,在一樓到二樓的拐角處設置了大件貨架,并安排一名員工兼顧快遞柜投放與大件整理工作——如此一來,每年可節省一個人的人工成本,預計兩年即可收回快遞柜的投入成本。
此外,大件貨架使店內空間更加整潔有序,為體積較大的包裹提供了專門的存放區域,確保包裹的安全與整齊。
同時,店內員工在空閑時間還積極為需要送貨上門的客戶,以及逆向單等用戶提供服務,這不僅提高了區域內的服務質量,也讓網點業務員有了更多時間去拓展散件業務。
產品質量,嚴控末端“生死線”
既然是服務社區,那么門店的“生死線”就是產品質量。
天橋二部的末端商業負責人劉健每天都會到門店檢查蔬菜、水果的品質,一旦發現不符合進店標準的產品,立即采取措施,第一時間更換供應商,并對這些產品進行打折銷售,以低價滿足其他特殊需求的客戶,確保進店的產品始終新鮮。同時,嚴格執行當天蔬菜當天銷售的原則,晚上七點半以后對剩余蔬菜進行打折促銷。
店內人頭攢動
劉健還會時不時陪同門店工作人員去市場進貨,一家一家地挑選每一個單品,從深夜十二點看貨至凌晨五點半,“我們首先要將質量保障放在首位,價格是之后再考慮的問題。”
劉健還計劃進一步優化海鮮類產品,先從活蝦、海蠣子、螃蟹開始。雖然產品結構相對單一,但通過精心挑選供應商,加強存儲和運輸管理,確保海鮮產品在到達客戶手中時,依然保持最佳的新鮮度和品質。
多元布局,拓展末端商業未來
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為進一步提高末端門店的“存活率”,張正釗與劉健共同商議,專門留出一部分門店區域用于招商。目前,店內已成功入駐蜜雪冰城、絕味鴨脖、金鑼冷鮮肉等知名品牌,通過以租養租的方式,成功回籠了店內資金。
同時,張正釗還在店鋪二樓開辟出專門區域開展洗衣服務,并巧妙地與快遞供應鏈相結合——讓業務員在負責區域內進行宣傳推廣,并由門店和業務員負責集中回收衣物,二樓洗衣店進行集中清洗,最后再由業務員將洗凈的衣物集中配送至客戶手中,同時再次進行散件攬收工作。
為了確保洗衣店服務的高效性,張正釗配備了兩臺大型洗衣機和一臺大型烘干機,還聘請了一位有著十幾年洗衣服務經驗的大姐負責工作,贏得了客戶的一致信任和好評。
店內洗衣服務
未來,張正釗準備繼續深入篩選片區內日均單量在1000單以上的門店,甄別可提供的空余商鋪,確保所選門店具備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廣闊的發展潛力,因地制宜推行試點模式。
同時,門店的發展還將為網點業務員家屬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不僅能夠增加他們的收入,還能增強業務員對網點的歸屬感,提升網點的凝聚力和穩定性。
“想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持續保持優勢,就要不斷更新服務模式,增加更多居民服務產品,從洗衣房到家政等,這樣網點和末端門店才能有長遠的發展。” 張正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