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對于劉艷麗(化名)來說頗為動蕩,她和愛人在成都打工多年,但今年丟了工作,無奈之下回到老家云南,在昆明經營了一家快遞驛站。
劉艷麗本想把這個快遞驛站作為過渡性的營生,因為她直到營業,也沒想通這間免費替小區居民收快遞的站點該如何賺錢。
但短短幾個月過去,劉艷麗已經忙得成了“甩手掌柜”。她通過收發快遞迅速與小區居民建立了聯系,進而成了一名團購社區的“團長”。她與商家建立了常態化的貨源體系,采購半徑達300-500公里,其中大部分是農產品。
目前,劉艷麗每周能組3-5個團,每個團10-20人??爝f驛站的快遞業務已完全交由員工負責,對劉艷麗而言只是維系團購業務社員的手段,不再是主要的經濟來源。
這一年,劉艷麗招了幾名新員工,他們中有人曾經是大城市的快遞員,因為就業受到影響而回鄉,快遞驛站這樣的快遞公共服務站給了他們一個并不陌生的工作環境,和相對穩定的收入。
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課題組近日發布的《2022年快遞末端生態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調研發現,2022年,國內快遞員人數沒有明顯增加,快遞末端環節就業增長主要來自于快遞公共服務站從業人員的增加。
“目前公共服務站已經成為快遞末端投遞的主要渠道,而且其主渠道地位還將進一步鞏固?!?/strong>《報告》執筆人、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委會秘書長歐陽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每百萬新增快件投遞可新增10人就業
快遞業成了近年來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比較突出的亮點。
根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發布的電商物流指數測算,過去5年,電商物流從業人數累計增加了46.5%。其中,2022年增加了7.4%,增幅較上年擴大了3.2個百分點,較工業企業高5.6個百分點。
根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心數據測算,2021年,全行業快遞員總數約140萬人,較2019年增加約8萬人,累計增幅約為6%。
(電商物流與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增長比較 來源:《報告》)
不過,從《報告》課題組調研情況來看,2022年,快遞員人數沒有出現明顯增加。這意味著,快遞末端環節就業增長主要來自于快遞公共服務站從業人員的增加。
《報告》測算后指出,2022年,全國快遞公共服務站從業人員新增約30萬人,拉動全國就業增長0.04個百分點;共吸納就業約80萬人,占快遞行業末端環節從業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基于快遞投遞服務形成的線上社區,快遞公共服務站的業主通過兼營其他業務大幅增加了收入。
在《報告》所考察的服務站中,業主月收入超過1.5萬元的超過三分之一,低于5000元的不到10%,且基本上屬于每天投遞量不超過100件的村點。當然,快遞公共服務站往往是“夫妻店”,所統計的業主收入是家庭收入,但與在制造業打工,或者做快遞員相比,經營快遞服務站的收入還是更高一些。
相比較來說,在快遞公共服務站打工的收入不那么有吸引力,絕大多數在每月2000-5000元之間,其中鄉鎮站點基本在在2000-3000元之間,與當地餐飲行業工資相比略高或者持平,明顯低于當地工廠的工人工資。
對于從業者來說,在快遞公共服務站就業的優勢在于,他們往往是在自己社區的站點工作,方便照顧家中老人和孩子。
《報告》還調查發現,服務站員工在本站工作年限在1年以上的不到5%,不足半年的則超過40%。這說明快遞服務站員工來去比較自由。很多年輕員工在接受課題組訪談時表示,快遞服務站工作純粹是過渡,是為了方便找到更好的工作。
《報告》認為,快遞公共服務站能將社會需求轉變為就業崗位,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按照目前服務站的人均投遞水平,每百萬新增快件投遞可吸納新增就業10人左右。
快遞公共服務站即將轉向存量競爭
根據與快遞企業的關系不同,快遞公共服務站大致可分為第三方代理站(以下簡稱“第三方站”)和快遞企業自建自營站點(以下簡稱“自營站”)兩類。
其中,“第三方站”向所有快遞企業提供代理派件和攬件服務,菜鳥系末端站點是典型代表;“自建站”通常只接受和派送建站企業的快件,不向其他快遞企業提供服務,典型代表是京東物流的末端站點。
如今,快遞公共服務站早已不再是單一的快遞代收點。作為包裹和商業賦能的基礎設施,服務站成為了觸達用戶的通道和門戶。劉艷麗發展的是“服務站+團購”,還有其他的從業者發展了其他商業模式。
在安徽合肥金域藍灣小區的一處快遞驛站,綜合提供超市、中介(家政、水電)、團購等社區服務。其中,超市每月為業主貢獻收入7000元,團購貢獻5000元,中介貢獻3000元。加上其他雜項收入,業主每年可得凈收入20萬元左右。
服務站專門雇傭2名員工負責打理快遞業務,他們每月除了3000元左右的工資之外,通過提供上門投件服務每人還可額外獲得平臺補貼約2500元。
作為快遞末端生態的一部分,快遞公共服務站是在與智能快件柜的競爭中逐漸強大起來的。
2021年年初,國家郵政局發布促進郵政快遞業更貼近民生的七件實事,提出支持末端服務設施多元發展,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加快推進快遞柜、驛站等末端設施建設。
據國家郵政局公布數據,2021年末全國智能快件箱/柜保有量為35.3萬組,較2019年減少了13.0%。
《報告》指出,智能快件箱/柜的未來不是獨立的攬投渠道,而將轉型為快遞企業布局公共服務站的配套。這主要是因為,智能快件箱/柜迄今仍找不到穩定的盈利點。
(2017-2022年快遞公共服務站保有量 來源:《報告》)
《報告》指出,目前,每個公共服務站平均每天處理快件800件左右。據此計算,未來快件通過服務站投遞的比例達到80%,大約需要32萬個公共服務站,而全國目前累計建有各類快遞公務服務站28萬個。這意味著,末端服務站可布局的空間已接近飽和,很快將轉向存量競爭。
“快遞進村”難,農產品如何出村
農村是目前快遞公共服務站的短板,但也存在探索新商業模式的空間。
國家郵政局2020年印發《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符合條件的建制村要基本實現“村村通快遞”。
但“快遞進村”工程推進不如預期。公開報道顯示,截至目前,有四川、浙江、江蘇、廣東和黑龍江5個省宣布快遞服務建制村全覆蓋,廣東和黑龍江是2022年新增的省份。
《報告》指出,如果以快遞網點覆蓋率作為標準,“快遞進村”工作進展就更顯緩慢?!吨袊]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1年,農村快遞服務網點數為7.5萬個,僅增長5.6%,增速甚至較上年回落3.6個百分點。
在課題組調研過的鄉鎮,極少有單獨設立的村級站點,接受訪談的站點90%以上服務范圍包括所在的整個鄉鎮。
“快遞進村”工程推進緩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價格與成本普遍長期倒掛,進村設點不具備可持續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快件進村投遞需求增長放緩,削弱了進村設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報告》調查發現,在每天發往農村地區的1億單快件中,50%左右的快件收件地址是縣城,30%左右的快件收件地址是居住集中的鄉鎮,只有20%左右的快件收件地址是居住分散的村莊。
因此,《報告》建議,“快遞進村”或許應避免追求無條件的全覆蓋,轉而聚焦于“有條件的建制村”。
但農村快遞末端生態仍有很大的模式創新潛力。
云南楚雄大地基鄉出產豐富的菌菇等農副土特產。當地的一所快遞公共服務站看到了這一商機,借助快遞渠道從農民手中收購,把原本分散的小批量產品集中起來,進行分揀包裝加工,一手做大規模,一手打造品牌。
這一想法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優惠價格給他們提供了加工場地。者力村地處大山深處,離服務站13公里,約40分鐘的車程路途遙遠,但山野特產豐富。服務站在該村設立了免費快遞寄放點,每周搭便車送件兩到三次。寄放點成為該村的土特產收購點。
目前,這個服務站還啟動了小產地倉項目。鮮活農產品產地倉銷售模式2018年就開始探索,是在鮮活農產品產地就近建設倉庫和配套設施,通過第三方物流實現以多頻次、小批量方式,從產地倉向銷售地分撥中心連續補貨,或直接向最終消費者發貨。
《報告》指出,與傳統批發零售模式相比,產地倉模式從田間到餐桌只隔著一個中間電商,流轉損耗和中間環節加價要比前者小的多。
產地倉模式近兩年開始被廣泛采用。目前,菜鳥已在全國16個省、38個縣域建設產地倉14個、上行中心20個、加工中心4個。
《報告》指出,產地倉規??纱罂尚?,小商家可建設小型產地倉進行產品分揀、包裝,借助快遞末端服務站收貨發貨。
《報告》認為,由于快遞公司之間存在競合關系,部分傳統快遞企業追求建立自己的品牌末端,未來幾年快遞末端環節的競爭將非常激烈,不排除出現大洗牌的可能。
“對此,監管部門應提前做好準備,加緊出臺快遞公共服務站行業標準,引導行業競爭走向良性化。”歐陽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