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其他行業的年度盤點,想做出一份合同物流市場2022年的總結,是非常難的。
其一,是因為“合同物流”這個詞的含義過于豐富,包含了包羅萬象的多個子行業。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兩位都自稱做合同物流的老板坐在一起聊天,聊了半天發現是“雞同鴨講”,原因就是兩個人在做完全不想干的子行業,
其二,是因為整個合同物流行業,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的分散狀態,合同物流市場這些年沒有太大的變化,雖然有很多巨頭涌入,但產業間差異太大,巨頭的成長模式并不具備普適性,也很難跨越細分市場發展。
1月12日,運聯智庫發布了《2022供應鏈及合同物流100強》排行榜(點擊查看榜單詳情)。從榜單中可以看出,中小合同物流企業仍然沒有實現可觀的增長;大玩家營收有明顯增長,但額外增量主要通過并購或衍生業務板塊實現。
一個復雜的大概念下,通過幾個事件來總結合同物流行業的發展格局是非常難的。因此,我們會選取幾方相對有代表性的合同物流玩家,以及在他們身上正在發生的變化,和大家一起看清合同物流這片平靜的水面下,正在醞釀的波濤。
當巨頭們開始追求利潤表現,中小玩家的生存環境能否改善?
頭部企業的出現,雖然并不能左右整個合同物流市場的發展,但對于它所在的細分市場來說,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存在。
比如在家具物流市場,大力投入要自建物流體系的的菜鳥、京東物流,就給中小物流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此外,頭部企業的出現還讓合同物流市場產生了一批“合同物流的合同物流”。
當大頭部企業(如京東物流、順豐)競標的時候,表面上有價格優勢,會以低價獲得大訂單;但實操過程中,成本管控并達不到預期,風險和成本企業自身無法完全消化;所以,又再次轉包給中小合同物流企業。
進攻性超強的頭部企業,讓有不少中小合同物流企業,不禁開始懷疑自己未來的發展空間。不過,2022年發生在頭部企業內部的組織架構調整,或許會代表巨頭在下一個階段的打法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2022年的9月15日,順豐供應鏈業務傳出一則組織架構調整的消息。順豐針對供應鏈業務相關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將O線供應鏈運營處升為供應鏈運營中心,并且將倉配事業部整合并入。
據知情人士的透露,供應鏈運營處隸屬于順豐集團總部,而倉配事業部則隸屬于速運集團。架構調整完成之后,后者的相關組織功能將從速運集團轉為集團總部內部職能。
關于此次的組織架構調整,一位順豐內部人士表示,此次架構調整主要出于公司降本增效的需求。換句話說,順豐供應鏈要發力掙錢了,除了規模增長,利潤的有效增長會是未來決策的重要依據。
元旦前,京東內部也傳出組織架構調整的重要消息。這次集團性的調整,也定會影響京東物流在合同物流上的戰略布局。
盛豐赴美上市,能否打響傳統勢力復興的第一槍?
作為大家印象中的合同物流傳統勢力的代表,盛豐物流在2022年9月9日,在美國證監會(SEC)提交招股書,準備赴美上市,確實在行業內掀起一陣討論。
盛豐物流創始人劉用旭,早年是以個體戶身份跑貨運的,做過專線、快運,最終定位于合同物流。相比于做整合型B2B的合同物流企業,盛豐物流的業務做得更細分一些,其屬于合同物流的第三個分類,即深度分銷供應鏈服務。這類企業雖然門檻不算高,但也有長大的機會。
(來源:運聯智庫“青云成長營”課件)
而2022年迎來大結局的遠成物流身上,則凝結著更多的傳統合同物流企業的縮影。
遠成物流成立于1982年,起源于鐵路行包專運,是普貨合同物流市場內老牌物流企業。普貨合同物流沒有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也沒有專屬行業知識和專業業務流程,長期分散,是最有“長不大”焦慮的一個群體。
其實所謂“長不大”的焦慮,放在傳統的中小合同物流企業身上,最準確的描述為“抗風險能力差”,一兩個核心客戶跑單,就可能讓一家企業倒下。
對于這些企業來說,不管是提高資產的專用性,增加業務流程的復雜度,做高壁壘的垂直合同物流,還是強化運營上的優勢,都是難以實現的。
因此,大多數傳統的中小合同物流企業的長大邏輯,基本就是“并購邏輯”,通過將分屬于不同行業的客戶歸攏到一起,來應對行業的波動,實現風險平移。2020年5家合同物流企業整合成立的英賦嘉,就想要走這條路。
近期,運聯智庫了解到,區域市場內,一兩億規模的中小合同物流的整合正在加劇。
幾家歡喜幾家愁,“細分市場”這個命題到底能不能成?
汽車零部件、電子、醫藥、服裝等細分市場,是垂直合同物流企業主要深耕的業務范圍。做垂直合同物流的企業,在近些年的表現說得上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一方面,掛牌已久的電子合同物流企業(如飛力達、華鵬飛),與汽車合同物流企業(如長久物流、原尚物流)近兩年股價下跌明顯,市值跌落幾十億。更有幾家之前100強榜上有名的企業今年已退市。
但另一方面,很多垂直領域也開始出現一些新的上市公司,比如海晨、三羊馬、密爾克衛等。
尤其是密爾克衛,2022年的表現算得上可圈可點。
2022年7月6日,密爾克衛并購祥旺物流,開拓危化品海島專線。密爾克衛將以此為契機, 進一步開拓舟山群島、煙臺大連等地的海島專線業務,打通海島與大陸之間化學品互聯互通的合規運輸方式。
2022年9月4日,密爾克衛又傳出消息,擬斥2.5億元收購久帝化工70%股權以拓展化學品分銷領域業務線。其目的是要在現有供應鏈服務的基礎上,拓展化學品分銷領域業務線,未來延伸亞太和北美地區的分銷網絡布局。
產業鏈條長、交付足夠復雜、SKU足夠多的汽車供應鏈領域,也是垂直合同物流的“集聚地”。除了我們已經熟悉的企業之外,2022年12月份,這個市場又出現了一家準IPO企業——世盟供應鏈。該公司的主要客戶包括北京奔馳、北京現代、利樂包裝和安姆科等知名企業。
服裝供應鏈因為進入門檻低,一直被懷疑其作為“細分市場”的合理性。但是在細分概念被質疑的情況下,新亦源供應鏈依然在2022年1月10日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其值得借鑒的做法,就是從大服裝賽道里開辟二級細分,拉長鏈條、提升管理的復雜度。
無法脫離的“原生家庭”,企業物流轉型如何尋找邊界感?
不管企業自己是如何定義,我們必須要承認,“企業物流”依然是合同物流市場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勢力。
運聯智庫發布的《2022供應鏈及合同物流100強》排行榜(點擊查看榜單詳情)中,頭部企業大部分是制造業或者大型商貿業的子公司或者關聯公司,而獨立第三方物流企業主要集中于100強榜單的后半部分。
相比之下,二者規模差距十分明顯。
2021年5月于港股上市的京東物流,就是從企業物流轉型為物流企業。其他的,還包括準IPO企業——日日順供應鏈、家電家居領域的美的旗下安得智聯、長虹電器旗下的長虹民生、TCL旗下的速必達,以及一眾汽車制造商孵化的汽車供應鏈企業。
汽車行業內“企業物流”的屬性尤為突出。上述100強榜單中,以汽車單獨作為主營業務的企業超過了15家,其中主機廠附屬企業占據多數,包括安吉物流、一汽物流、長安民生、長城螞蟻等。
不過,相比于其他有生產企業背影的企業物流,汽車供應鏈普遍不太關注社會化。反而,冷鏈、快消等行業的企業更加具備社會化的熱情。
比如,新希望旗下的鮮生活冷鏈,光明乳業旗下的領鮮物流、服務于雙匯集團的雙匯物流等。
企業物流社會化是個舊命題。能否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邊界,從組織管理上做到獨立,是決定企業物流能否真正成為物流企業的核心。
對干線資源的掌控,開始影響合同物流企業的未來走向
雖然文章開頭提到,合同物流市場整體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2022年已然發生了一個足以改變市場發展走向的重要變化:合同物流企業必須提高對運力資源把控的權重。
當然,4、5月份發生在上海的“運力大通脹”,是這一變化的重要表現。但這并不意味著運力通脹對供應鏈的影響是暫時的。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合同物流企業面臨的運力資源池是足夠充足的。雖然這個市場是零散的,但合同物流企業依然可以找到相對比較低的運力資源管理成本,無非是留下的利潤還有多少的問題。
但是,當運力資源管理的成本不可逆地提高后,合同物流企業的難點已經從單純的獲客難、招投標競爭激烈,轉移到了運營難,拿到標也很難賺到錢。原來是難受一天,好過一年,現在是好過一天,難受一年。
運力資源的存在形式,對于合同物流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國內,也發生在國際供應鏈中。
不同于國內合同物流市場向下的“喇叭口”,國際供應鏈中,“喇叭口”是向上的。雖然制定方案的是海量的合同物流企業,但是船、鐵路等干線資源是非常稀缺的。
正是因為這一點,一些船公司正在依靠資源做縱向并購。
比較典型的就是馬士基。2022年8月5日,馬士基收購總部位于丹麥的項目物流公司Martin Bencher Group達成協議。Martin Bencher是一家致力于項目物流的輕資產物流供應商,為來自全球的客戶設計端到端項目物流解決方案。
8月31日,馬士基完成收購合同物流公司LF Logistics。該公司總部位于中國香港,在亞太地區擁有優質的全渠道履約服務能力,在電子商務和內陸運輸方面亦表現卓越。
2023年元旦過后的1月3日,馬士基完成對總部位于丹麥的項目物流公司 Martin Bencher Group 的收購,Martin Bencher Group在非集裝箱項目物流和全球運營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的物流企業。
關于“合同物流”這一個復雜的話題,單單靠一篇文章,僅僅能夠做到“管中窺豹”。
2023年2月23日,運聯的“趨勢與預測大會”會和大家在廣東見面,屆時將會有更多合同物流的從業者分享他們的觀察和觀點,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