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供應鏈波動下,在華的外國企業如何應對?
近日,普華永道發布《在華跨國企業高管洞察:亞太供應鏈重塑》調研報告(下稱“調研”)顯示,大部分受訪在華跨國企業高度認可中國供應鏈的獨有優勢,仍將持續深耕中國市場,但同時跨國企業也面臨著地緣局勢不明朗、市場增長放緩及經營成本上漲等問題困擾,部分外資正考慮調整他們在中國的供應鏈布局。本次報告調查的企業超過100家,超1/3被訪企業為制造業外企。
普華永道全球跨境服務中國主管合伙人黃耀和告訴第一財經:“我們看到,雖然受宏觀環境影響,跨國企業調整和分散供應鏈風險的策略再審視還將繼續,不過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既有優勢對外資仍有較大的吸引力。”
同時,他表示,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中國正不斷深化與各成員國合作關系,在新一輪供應鏈轉型的機遇中,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有著巨大的合作前景,“隨著政府不斷推出舉措改善營商環境,擴大市場準入,增強中國供應鏈在世界舞臺的競爭優勢,我們相信跨國企業將享受到相關紅利,對未來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增添更多信心與期待。”
大部分跨國企業仍駐守中國市場
對于在華跨國企業而言,中國龐大的市場,無疑最具吸引力。調研顯示,超八成(84%)的受訪企業將“本地市場巨大”列為其在中國建立和保留供應鏈的考慮因素,完善的產業鏈和相關的配套設施(40%)以及基礎設施完善(36%)位居第二和第三位。
此外,供應鏈敏捷程度較高(32%)、人力資源豐富(22%)以及較高的工商業數字化水平(14%)也是吸引跨國企業布局中國市場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中國在通過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和擴大市場準入增強供應鏈方面優勢。比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發布的2022年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總條目提高至1474條,比2020年版增長了近20%。中國已經連續五年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目前全國版的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已經縮減到31項,商務部也表示將繼續縮減。
從跨國企業的供應鏈規劃及考量來看,調研顯示,大部分跨國企業依然愿意留守在中國市場,其中超過70%的受訪企業表示沒有考慮將生產或采購部門遷出,顯示出對中國市場發展的高度信心;正在考慮是否遷出但未有定案的受訪企業占18%;12%的受訪企業已經或正在將部分供應鏈或采購部門移出中國。
中國與東南亞市場相比優勢何在?
在已經、正在或者考慮把供應鏈移出中國的受訪企業眼中,越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是排名前三的目的地。這三國具有的共性是人口數量大、市場大且勞動力供應充足。
經濟學人智庫數據顯示,目前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制造業的時薪仍然低于3美元,而中國目前已經超過8美元。在月工資方面,中國是泰國的近三倍,是印尼的近六倍。
此外,近年來,這些國政府也陸續推出改革和招商引資政策。比如,越南發布的《2021-2030年外國投資合作戰略》顯示,該國計劃到2030年將在越南開展業務的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的數量增加至50%,使越南在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排名中進入東盟前三名和世界前60名。2021年,印度尼西亞頒布新的鼓勵投資清單,大幅減少了禁止外國投資者投資的行業。
對于供應鏈整合的考量,調研顯示,成本是跨國企業選址時的首要考慮因素。其中,勞動成本和可獲得性問題最受企業關注,占65%;物流成本和交貨時間(46%)以及貿易和關稅問題(41%)位列第二和第三位。受訪企業近七成同時選擇了三個因素,考慮較為綜合全面。
調研認為,整體來看,雖然中國的部分要素成本已經遠超東南亞國家,不過得益于勞動效率高、物流領域競爭力強,以及關稅水平整體較低,中國在亞太乃至全球制造業中仍然具有較高吸引力。
羅致恒富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楊祖義表示,雖然一些東南亞國家在人力成本上具有優勢,但運輸和物流成本卻更高,因其基礎設施發展遠不如中國,這意味著中國在物流領域的競爭力仍將繼續吸引外資的投入。
供應鏈數字化重要性提升
在挑戰方面,調研顯示,近八成受訪企業將“地緣局勢不明朗”視為其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最大供應鏈挑戰。市場增速放緩(43%),人力、物流等生產成本上漲(39%)位居第二和第三位。低成本國家的競爭(25%)、歐美制造業回流政策(20%)、人才缺乏(18%)和環保政策(17%)也是其面臨的主要挑戰。
在供應鏈數字化方面,調研顯示,跨國企業在這一領域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內部團隊難以轉變目前的工作方式(43%)、預算不足(40%)以及缺乏各業務層級的支持(33%)是其前三大挑戰。
目前,亞太各國政府越來越意識到數字經濟在提升國家和企業競爭力方面的重要性,多國都已發布數字化戰略以吸引人才和投資。比如,中國“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要求,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新加坡則發布了“智慧國家2025”發展藍圖,馬來西亞發布了數字經濟藍圖等。
此外,調研表示,踐行ESG(環境、社會和治理)、人力資源和組織,也是跨國企業的供應鏈布局必須繼續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