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度的最后一個工作日,也就是6月28日,順豐二次遞交赴港上市招股書,高盛、華泰國際、摩根大通為聯席保薦人。
順豐控股已于2017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若此次赴港上市成功,順豐將成為快遞行業首家“A+H”股上市公司。目前,順豐創始人王衛旗下上市公司已擴容至四家,分別是順豐控股、嘉里物流、順豐同城以及順豐房托。
順豐此前曾于2023年8月1日發布公告稱,計劃在18個月內,等待最好的時機完成赴港上市。此后,順豐于2023年8月21日首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隨后逾期失效。今年6月2日順豐控股發布公告稱,赴港上市已獲證監會備案。
億豹網發現,實際上,與首次遞表港交所時相比,順豐股價下跌已超20%,市值也隨之縮水。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一方面投資者情緒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快遞行業明爭暗斗持續升級,順豐欲募集預期資金存在挑戰。
從亞洲第一到亞洲唯一
2024年以來,順豐無人機在助力低空經濟發展方面大放異彩,并在多地常態化落地運營,僅在大灣區日均運輸快件就超1.2萬件。
生鮮寄與畢業寄的到來,也帶動順豐業務量增速緊跟行業步伐。不過,國內業務并不是此次赴港上市的招股重點。王衛在2023年股東大會上就明確表示,公司赴港上市的初衷是為了推動國際化戰略的實施。
順豐在招股書中表示,在港交所上市是為了進一步推進國際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提升國際品牌形象、提高綜合競爭力。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順豐的時效快遞2023年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63.9%。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該司擁有約200萬活躍月結客戶及約6.63億散單客戶。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這兩項數據在亞洲所有物流服務提供商中均為最高。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順豐控股擁有覆蓋202個國家和地區的龐大全球配送網絡,運營103架飛機和超過20萬輛車輛,分別是亞洲最大的空運機隊和陸運車隊。同期,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航空貨運承運商,運營的貨量占2023年中國航空貨運量的33.8%。
從亞洲第一到亞洲唯一,是順豐追求的路徑所在。據招股書披露,順豐控股在2021年至2023年在境外業務錄得收入分別為182億元、589億元以及349億元,分別總同年總收入的8.8%、22%以及13.5%。
而在今年一季度業績報告中,順豐也特別提到,受益于國際空海運需求回穩及運價同比提升,以及不斷開拓供應鏈及國際市場,其供應鏈及國際板塊收入同比增長6.40%。
億豹網獲悉,其實,看到跨境電商紅利的不僅是順豐,自去年以來,國內快遞巨頭在海外的競爭也愈發激烈。包括菜鳥、極兔、圓通等國內頭部快遞公司都在積極布局國際化市場,在國內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的競爭環境下,尋找業務增量的第二曲線。
可以想象,如果實現香港成功上市,順豐可以利用A股與港股資本雙向融合的特殊優勢,借助鄂州機場的先發優勢,加快融入全球市場。此外,順豐在招股書中還提及,將有選擇性地執行并購、合資或其他少數投資戰略,進一步提升順豐的國際及跨境物流能力。
可持續增長的拐點
業內人士認為,順豐在去年八月份提交IPO以后,整個港股的走勢并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時間點。不過,近期在貨幣周期、政策支持等多種因素的支撐下,資金重新開始涌入港股市場,一定程度上利好企業上市。
盡管當時順豐的股價在45元左右,跌至目前的35元上下,在快遞股普遍低迷的情況下,順豐股價依舊更多受到大盤的影響,而無法走出獨立行情。
業績方面,2021年至2023年,順豐控股的收入從2072億元增長至2584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1.7%;歸母凈利潤從47億元增長至82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1.9%。
招股書顯示,2021年到2023年,順豐營收增速分別為34.55%、29.11%、-3.39%,盡管營收增速放緩,但順豐凈利潤率卻持續走高,銷售凈利率分別為1.89%、2.62%、3.06%。與通達系加盟制快遞企業相比,順豐在降本增效方面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億豹網了解到,另一方面,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順豐控股的總資產規模達到2249.40億元,總負債達1229.15億元,資產負債率約為54.64%,在公司歷史財報上處于較高水平,充足的募資將能緩解順豐目前的焦慮。
順豐表示,當前公司正處于高質量可持續增長的拐點。公司已經度過了資本支出的高峰期,并采取了多項降本增效舉措。公司的新業務規模持續增長,并實現盈虧平衡,未來相關業務的進一步增長將帶來盈利增厚。
鄂州機場的全面提速,正在帶給順豐更多的國際化空間,王衛或許認為最好時機已經到來。5月份,鄂州花湖機場正式更名為國際機場,成為全國首個獲批的專業國際化貨運樞紐機場,這與順豐謀求上市的國際化戰略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