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點,位于內蒙古河套平原的快遞網點內,兩臺無人車已整裝待發,它們滿載著包裹,即將前往農牧區,開啟一天繁忙的配送工作。
隨著末端配送形態的演進,無人車正在取代傳統“油車+司機”組合,穿梭在網點與驛站之間,幫助一線網點降本增效。
作為以市場及客戶需求為導向的企業,經過幾輪產品迭代之后,九識無人車已經率先具備了全場景、全路況、全時段、全天氣環境下的常態化運營能力,不同形態、尺寸和裝載量的無人車,基本滿足所有用戶對于末端物流場景的需求。
各自做擅長的事情
為什么選擇末端這個賽道,九識無人車創始人孔旗在積累了多年的自動駕駛經驗后,親自下沉到一線網點做起了快遞小哥,來驗證無人車落地的可能性。
孔旗在接受億豹網專訪時談到,當他體驗過一天奔波吃不上飯,送錯單甚至被站長訓話時,才意識到快遞行業面臨著“干得多、罰得多、招不來人、顧不上家”的痛點。“我最多一天只能送80多單,厲害一點的兄弟送100多單,人工成本還是太高。”
如果采用無人車接駁,運營于網點與驛站之間,在末端派費不斷走低的情況下,將大幅降低小哥的勞動強度,提升末端配送效率。這樣一來,無人車和快遞員各自做了最擅長的事情。孔旗的想法很快得到印證,2023年6月,九識第一臺無人車完成整車交付。
截至目前,九識無人車已在100多個城市上路,L4累計運營里程超過200萬公里,幫助客戶實現運營成本平均降低62%。基于純電的動力設計,預計每年減少碳排放達1.2萬噸,相當于種植了4600畝森林。
在河套平原,農牧區散落分布,點與點之間距離遙遠,交通不便。加之當地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勞動力短缺,傳統快遞配送模式面臨巨大挑戰。以往,網點每兩天派送一次,包裹無法及時收寄,民眾體驗感大打折扣。
無人車的到來,正在悄悄改變著現狀。每天早上5點,無人車從縣城網點出發,5立方米的載貨空間能夠裝滿800-1000票貨物,一路串行6個驛站,最遠的點位距離縣城達100公里。返程途中,還會在中間一個點位停歇充電,1-2小時再次滿電后,馬不停蹄趕回縣城,裝滿第二批快遞后,繼續向農牧區派送快件……
在農產品豐收的季節,九識無人車還化身為“移動倉庫”,將新鮮的瓜果蔬菜運往縣城,助力農產品上行。從傳統模式下兩天配送一次,到用無人車一天配送兩次,九識無人車為當地網點帶來了4倍的效率提升,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通多行業用人痛點
“原來驛站短駁是油車配司機,后來是電動廂貨配司機,現在是無人車直接全天候運營”,浙江一家快遞網點負責人表示,無人車最大的優勢就是減少人工成本,在旺季甚至可以24小時運營。
億豹網了解到,技術全面升級的同時,九識對深陷價格戰泥潭的一線網點,大幅降低購買門檻。裸車價格從3.98萬元到8.98萬元不等,FSD自動駕駛包則可以按季度付費,價格在6000到9000元/季度不等。網點也可以選擇分期付款,將無人車的使用門檻從二十幾萬降至幾萬元。
從轉運中心到網點,或從網點到驛站的短途運輸,可以占到整個物流配送成本的50%以上,而這也是無人車發揮價值最大的地方。上述網點老板表示,有了無人車之后,小哥再也不用四五點鐘早起分揀送貨,每天可以省出兩三個小時處理問題件。
數據顯示,在物流行業,人力及燃油成本超總成本40%;而零售業,人員和固定投入成本高達總成本的70%;環衛領域中,人力成本也超過了60%。這些場景下,高額的人力和固定費用開支成本居高不下,同時面臨著人員流動性大,長期短缺的情況。
經過不斷的實驗與迭代,九識擴容從2m3到10m3不等的無人車產品,面向城市、鄉村、廠區、園區的快遞、快運、生鮮、醫藥、快消品等各個場景,打造了一系列可落地、可復制的高效解決方案,以技術賦能智慧化運輸。
無人車行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目前各個地方相繼開放自動駕駛示范道路,鼓勵企業開展商業化試點。相關政策明確,到2025年建成交通運輸智慧物流標準體系,進一步提升商用車自動駕駛的發展質量。
越來越多的快遞網點看到無人車的“性價比”,孔旗坦言,目前限制無人車全國大規模推廣的主要阻礙已經不是技術和產品,而是國家路權的放開。各地政府出臺了很多配套政策,相信通過多方努力推動,產業生態會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