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開工首日,跨境賣家們就坐上了“過山車”。
美國郵政服務(USPS)當地時間周二(2月4日)晚間宣布,從2月4日起,暫停接收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寄出的包裹,直至另行通知。但是不到1天,USPS又改口稱,恢復接收來自中國的包裹。
已經習慣了美國外貿政策朝令夕改的跨境賣家們,對此反應相當平靜。我們訪談的多個跨境賣家均表示:正在關注,但并不著急。“等等看看”、“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看似是 USPS 的行為,但本質上與美國官方政策緊密相關。”
北京瀛和(廣州)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黃迪律師分析認為,美國郵政此舉,一方面很可能是為配合新關稅政策調整了業(yè)務處理方式。就在幾天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 10% 關稅,同時取消價值低于 800 美元的小額豁免條款。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也在聯邦公報上發(fā)布“對來自中國的郵寄包裹必須遵循正式的海關入境手續(xù)”等通知。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新政策使大量原本免稅的小包裹需要正式清關,手續(xù)更復雜,導致美國郵政貨物積壓程度和運營成本上升。美國郵政暫停接收包裹,也可能是出于緩解運營壓力的考慮。
相比USPS短暫的風波,加征關稅顯然對賣家們的影響更大。不僅意味著商品成本增加,還會連帶產生更多報關費用和流程,以及更嚴格的海關申報、稅務等多方面合規(guī)要求。
“不排除后續(xù)再出現反復變化,外貿企業(yè)面對的政策不確定性越來越強,企業(yè)要持續(xù)關注做好準備。”黃迪表示。
跨境物流不確定性增加,有人歡喜有人愁
USPS停收中國包裹的消息爆出后,我們訪談業(yè)內多方人士發(fā)現,跨境賣家們表現“淡定”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暫未正式收到USPS的通知,二是多數商家實際上已經不再采用小包直發(fā)的物流方式,基本不會受到影響。
近兩年“出海四小龍”推出的全托管、半托管,逐漸成為中小賣家經營跨境電商的主流模式,5KG以下小件包裹的跨境物流和通關報稅,基本由跨境電商平臺承擔。而一些面向2B市場的大宗出口企業(yè),則往往采用海運將貨物發(fā)往海外倉,不需要使用小包快件。
所以才有人在社交媒體上開玩笑:“只有美國留子受傷的世界達成了,爸媽寄的包裹還能收到嗎。”
事實上,相比留學生的零星包裹,USPS新政策所波及的更多是TEMU、SHEIN和速賣通這些中國跨境平臺。受到關稅和貿易政策變化的影響,美國當地時間2月5日,多支熱門中概股盤前走低,拼多多跌超5%,理想汽車跌超4%,蔚來跌超3%,阿里巴巴、小鵬汽車跌超2%。
跨境行業(yè)普遍的共識是,USPS此舉仍然是美國取消800美元以下商品免稅政策的延續(xù)。
這一免稅政策最早源于2015 年美國參議院通過的一條法案,允許每個美國境內的法人或自然人,每天免稅進口 800 美元的商品。但是讓美國立法者們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政策間接利好了以銷售低客單價商品(單筆訂單金額往往僅有幾十美元)為主的“出海四小龍”。
通過利用“小額豁免”運送大量小件包裹,“四小龍”在美國迅速擴張,對亞馬遜等平臺形成競爭威脅。根據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的數據,2024財年進入美國的免稅小包裹數量已經達到14億件,差不多是2022年的兩倍,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跨境電商平臺。
從2024年9月開始,拜登政府就開始與國會計劃改革中國跨境平臺對“最低限度豁免的濫用”。2025年2月1日,特朗普正式簽署行政令取消了“最低限度豁免”,并且對進口中國對商品加征10%的關稅。
而緊隨特朗普行政令而來的包裹停收,則意味著跨境物流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從長期來看,這種不確定性還會動搖平臺托管模式的可行性。因為一旦停運,平臺就要面臨貨物積壓、訂單無法按時發(fā)出、客戶投訴量激增、品牌形象受損、客戶流失等問題。而賣家們?yōu)橐?guī)避風險,也會更多轉而使用亞馬遜的FBA物流。
除了亞馬遜,不受美國政府影響的USPS友商們,例如美國FedEx、DHL、UPS和中國順豐,也可能從中獲利。短期內物流需求大增,其他物流公司的倉儲能力和運輸能力在一定時間內相又對固定,供不應求之下,可能會推動物流價格的新一輪上漲。
美國瘋狂征稅,中國企業(yè)如何應對?
放眼全球,美國新一輪的加征關稅,并不只是針對中國企業(yè)。給中國加稅的第二天,特朗普又和加拿大、墨西哥就關稅問題進行談話,引起兩國強烈反應。但特朗普不但不打算就此收手,還稱計劃很快對歐盟產品也征收關稅。
關稅增加,物流受限,中國出海企業(yè)們有什么好辦法?
不少跨境賣家告訴我們,對于美國反復不定的關稅政策,早已“麻木”,產生了“耐藥性”,并且也找到自己的應對之策。
一家經營女士內衣出口的上海外貿公司對我們表示,“提高關稅的成本,最后還是轉嫁到了美國消費者身上。我們只要把售價提高1-2美元,就可以cover這部分成本,消費者大多感覺不到這種變化,所以對我們影響不大。”另一位從事電器出口的湖南商家表示,“中國在這個行業(yè)有產業(yè)優(yōu)勢,美國本土沒有替代品。加再多的關稅,漂亮國老百姓還是要用我們的產品。”
其次,為了規(guī)避直接對出口產品征收的關稅,更多企業(yè)開始增加對海外倉的布局,先通過大宗物流將產品運往海外倉庫。跨境眼《2023年海外倉藍皮書》數據顯示,1億-3億元規(guī)模的賣家,使用第三方倉的比例達到78.57%,使用海外倉幾乎成為標配。
尤其是“四小龍”加入海外倉戰(zhàn)局后,倉儲需求暴增,進一步推高第三方海外倉企業(yè)的增長。深圳市商務局統計,截至2023年11月,深圳企業(yè)建設運營的海外倉面積已超過380萬平方米,較2022年新增約100萬平方米。“海外倉第一股”易達云的2023年毛利率高于20%。
但是海外倉也有副作用,一方面會帶來更高的倉儲成本,據硬氪此前報道,2024年美國倉庫租金相比2021年翻一番,亞馬遜FBA倉的物流費用也水漲船高。另一方面,海外倉的租賃費用對企業(yè)在海外當地市場的動銷和庫存流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在合規(guī)風險方面,黃迪提到,中國賣家需要持續(xù)關注最新的政策法規(guī)動態(tài),加強海關申報、稅務申報、原產地規(guī)則和商品質量的合規(guī)審查。她也建議,中國電商運營者定期組織員工學習美國海關法規(guī)(如Section 321條款)、數據跨境規(guī)則、反傾銷/反補貼規(guī)則,建立內部合規(guī)應對體系,必要時設立專門團隊或委托專業(yè)法律機構。
“高關稅時代”,產品力與本地化是解法
加征關稅也并非美國市場“特供”。2025年,中國出口商品在多個國家都面臨著更高的關稅成本:
美國宣布自2025年1月1日起,將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晶片、多晶硅的關稅稅率提高到50%,對部分鎢產品的關稅稅率提高到25%。
墨西哥宣布自2024年12月20日起,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的138個關稅細類的紡織品及成衣產品征收35%的進口關稅,并制定紡織品禁止進口清單。
沙特宣布自2024年12月3日起,對來自中國的磺化萘甲醛(SNF)征收18.12%至34%的反傾銷稅,政策有效期為5年。
泰國財政部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100%檢查。
越南宣布自2025年7月起取消低成本進口商品的免稅優(yōu)惠,并將增值稅率提高至10%。
歐盟考慮對跨境電商平臺的包裹征收新稅,并收取行政處理費,以應對低價值包裹的激增。歐盟官員提議取消150歐元的關稅免征門檻。
印尼政府限制100美元以下的進口產品在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計劃對進口陶瓷產品征收100%至200%的保障性關稅。
對跨境電商行業(yè)來說,過去幾年,以“四小龍”為代表的企業(yè),吃到了小包直郵關稅漏洞的紅利,搶占全球電商市場份額,不可避免也會走到被“四面圍剿”的境地。一位長期觀察跨境領域的專家對我們表示,“四小龍要應對當下四面楚歌的市場環(huán)境,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和本地電商合作,變成一家本土公司,只想把商品低價賣到國外的買賣,是不可持續(xù)的。”
黃迪提示,未來美國還有針對中國企業(yè)對美國消費者數據跨境的限制政策,可能還將持續(xù)作用和處罰中國電商企業(yè)。
不只是跨境電商,中國“出海軍團”在海外攻城略地,必然遭遇海外市場更強烈的反彈。美國和歐盟對中國新能源車和光伏產品大幅提高關稅,迫使中國企業(yè)在當地投資建廠。在高精尖的半導體和芯片行業(yè),美國出臺多個出口管制和技術限制政策,倒逼國產技術研發(fā)與供應鏈突破。更不用提幾天前DeepSeek在全球引起的震動,和隨之而來的詆毀和黑客攻擊。
面對復雜而艱難的國際市場環(huán)境,如何使出海之路變坦途?
一方面,中國政府及時出臺相應的反制措施。例如2025年2月10日,中國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煤炭、液化天然氣、原油等商品加征關稅(15%-10%),作為對美國此前加征關稅的回應。另一方面,中國企業(yè)不得不提高產品的硬實力,讓海外消費者“用腳投票”,同時加強與當地企業(yè)的本地化合作,通過互利共贏,更好地融入海外市場,實現長期發(fā)展。
此番USPS短暫停收中國包裹,雖然只是一次臨時性的策略調整,但是在國際貿易沖突不斷升級、出海格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更像是未來更加嚴酷的挑戰(zhàn)到來之前,對所有中國企業(yè)的一次小小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