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跨境電商的寒冬要來了?2024年10月,俄羅斯大規模查扣中歐班列上的過境貨物,這兩天美國也開始對我國跨境電商大肆干預,話里話外的意思是,我國正在通過跨境電商進行不正當競爭。
我們跨境電商的生意做得好好的,到底是怎么得罪了美國俄羅斯?這種小院高墻的政策,真的能鎖住我們的跨境電商發展嗎?
跨境電商遇雙重暴擊
俄羅斯這兩年是真的被我們的跨境電商給整怕了,中歐班列開通之后,我國的商品可以一路暢通無阻的穿過俄羅斯抵達歐洲。
作為我國和歐洲重要的貿易通道,中歐班列的開通是一件好事情,但俄羅斯突然對這些貨物下了禁足令,以各種理由滯留、查扣,不少商品因此無法按時抵達歐洲客戶手中。
跨境電商的世界里時間就是金錢,一筆訂單從中國發貨到歐洲,物流時間一般是精打細算的,一旦耽誤輕則引發客戶投訴,重則導致訂單取消、貨物退回,甚至還會面臨違約的賠償。
雖然國家政策是整個交易活動中的不可抗力,但買家可不會管這些物流問題,他們眼中看到的只有是遲遲未到的包裹。
延遲到貨的次數多了,中國商家積攢下來的良好口碑也就逐漸坍塌了,俄羅斯的一系列操作,硬生生把不少中國賣家的信用分,拉到了谷底。
2月4日,美國郵政服務也毫無預警地宣布,暫停接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入境國際包裹,美國是我國跨境電商的最大市場之一,許多賣家都依賴美國訂單生存。
消息一出大量訂單瞬間被取消或延遲發貨,好不容易從俄羅斯限制喘過氣的跨境電商,又被美國給了當頭一棒。
雖然不到一天美國郵政就撤銷了這項禁令,但損失已經形成了,有的貨物被迫滯留在中途,訂單沒了成本卻收不回來。
就在禁令發布前幾天,特朗普剛剛簽署行政令,對進口自我國商品加征10%的關稅,并取消了價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額貨物關稅豁免。
這一豁免原本是不少跨境電商賴以為生的政策之一,小到幾美元的小商品,大到幾百美元的電器都在免稅范圍內,帶動了國內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
這一取消直接斷了這些企業的后路,許多原本靠著低價優勢打入美國市場的商家,一下子失去了競爭資本。
一連串的打擊讓不少跨境電商企業直呼難做,曾經的對外跨境電商是一片充滿機遇的藍海,無數人在其中淘金。
可現在風向似乎變了,俄羅斯卡脖子,美國設門檻,跨境電商到底怎么了?
或許是我國跨境電商哪吒鬧海,真的讓這些發達國家扛不住了。
我國制造出海新路徑
雖然俄美兩國的打擊,讓跨境電商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但這并不代表我國跨境電商就徹底無路可走。
我們中國人從來就不懼怕嚴峻的形勢挑戰,現在我國跨境電商依然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生命力。
我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鏈體系,中國制造的商品的成本和質量,是其他國家根本就無法比擬的,就算這些國家拼了命的對我國跨境電商設置門檻,但我們的優勢依然改變消費者的選擇權。
更何況跨境電商這種模式本身就具備相當大的優勢,傳統貿易模式的商品一般要經過層層代理、經銷商、零售商等多個環節,才能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
跨境電商就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直接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賣家們可以通過平臺將商品賣到全球各地,消費者也可以直接下單,沒了中間商賺差價,交易成本自然也就便宜了不少。
2024年的雙十一購物節,不僅是在國內電商平臺上掀起了消費狂潮,也蔓延到了歐美、日韓等海外市場。
許多國外消費者都通過跨境電商平臺購買中國貨,開啟了一波反向海淘的熱潮,不管是服裝鞋履、家居用品,還是3C電子,甚至是重型機械設備,中國制造的商品幾乎覆蓋了所有消費品類。
前有歐洲人搶購中國電熱毯,后有國產三輪車制霸美國市場,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早已超過了很多人的想象。
跨境電商已經將世界經濟的活力,給激發起來了,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目光投向東南亞、中東、非洲和拉美等新興市場,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雖然不及歐美,但人口眾多,消費需求旺盛。
我們生產的商品在這些地方,絕對是碾壓級的存在,發達國家生產的進口商品價格太貴,甚至還質量不佳,所以中國制造收到了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人們的追捧。
拼多多旗下的跨境電商平臺Temu,在北美市場大獲成功,Shein則成了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服裝與時尚網站。
為了讓跨境電商發展得更快更好,咱們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政府設立了165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通過在稅收、支付和通關等環節上采取有效手段,讓跨境電商交易變得更簡單、更方便。
我國還在不斷完善國際物流配送體系,建立了高效、智能的供應鏈管理系統,讓商品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送達全球消費者手中。
2023年咱們處理了31.1億件發往國際以及港澳臺地區的郵件,中歐班列也一共運行了1.7萬趟,運送了190萬個標準箱的貨物。這些年中國搭建的遍布全球的基礎設施,就像給跨境電商裝上了加速器,讓它真正實現了起飛。
美俄為啥處處刁難?
世界局勢就是這樣,一方歡喜一方憂,迎接著我國跨境電商起高樓,美國和俄羅斯坐不住了。
俄羅斯也并不是專門針對我國,而是面臨的國際壓力實在是有點大。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多國對烏克蘭提供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俄羅斯不僅要面對戰場上的多國部隊,還要承受經濟上的多方制裁。
為了削弱歐洲的援助能力,俄羅斯開始將目光放在了中歐班列運輸的貨物上,俄羅斯非常害怕這些民用物品中的部分物資,在經過改裝后會流向烏克蘭戰場。
雖然這個推斷這是俄羅斯的臆測,但戰爭由不得半點兒戲,俄羅斯依然選擇嚴查扣中歐班列的貨物,防止可能的援助物資輸送到歐洲。
所以我們的跨境電商,算是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躺槍了,大量商品滯留無法及時送達客戶手中。
美國的動機就更加復雜了,這些年我國發展的速度太快了,中國速度也成了美國恐慌的根源。
我國跨境電商以價格優勢在美國市場大受歡迎,小額商品關稅豁免政策,讓不少中小企業能將物美價廉的商品,直接送到美國人手中。
但這顯然對美國本土的制造商和零售商不太友好,再加上特朗普一向遵循的是美國優先政策,又怎么可能眼睜睜的看著中國商品在美國大行其道呢?
特朗普的加征商品進口關稅和取消小額商品關稅豁免,說到底也就是為了保護美國本土企業罷了,既然自家的企業不爭氣,那就只能通過政策,讓我國商品的成本陡然上升,來抵消中國商品的競爭力。
而且這兩年中美之間的政治斗爭也一直沒有停息,美國是對我國崛起最為忌憚的國家,無論是早前的華為、中興事件還是如今的Shein、Temu,美國擔心我國科技和電商企業的快速發展,會動搖其在全球經貿格局中的主導地位。
所以國家安全成了美國已經用爛了的借口,科技發展會影響國家安全,到現在跨境電商也依然被美國指責,通過最低限度條款獲得不公平優勢。
這些指責根本就缺乏實際證據,如此嚴謹的官方報告中的描述都是或許、可能、似乎等不確定的表述,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可是在美國來說根本就不是個事兒,只要能打擊中國那便足夠了。
不過美國的這種做法注定難以持久,我國的商品競爭力擺在那里,消費者可不會完全的聽命于美國政府,他們只會選擇更懂消費者需求和更具性價比的商品。
現在的中國制造,早就已經在美國消費者心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即便美國政府不斷施壓,消費者的選擇才是市場的最終決定力量。
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跨境電商的進出口總額仍然達到了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這一增速遠高于外貿整體增速,哪怕跨境電商面對國際壓力,依然具備強大的韌性和增長潛力,所以美國的小院高墻政策,注定會破產。
結尾
那我國跨境電商怎樣在國際市場的圍追堵截中逆風翻盤?一方面企業要繼續加強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能力建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另一方面政府和行業協會,也需要加大對跨境電商的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優化財稅、通關和物流體系,為企業出海提供更多便利。
只有這樣中國制造的商品,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讓整個世界都遍布中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