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用戶保價50萬,卻最終被判賠1萬的消息引發討論,到底該如何合理界定保價與商品價值,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億豹網短視頻平臺有不少小哥留言,曾多次遭遇過惡意騙保,用戶過高保價后再要求高額理賠,導致小哥也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再次回到這個典型的案例,馬某從北京快遞兩瓶茅臺酒、一套瓷器、兩盒普洱茶葉到廣東,支付運費417元,包裝費45元,保價費4000元(保價金額50萬元),合計4462元。
運輸途中,其中一瓶酒發生漏液、瓷器中有一件受損,快遞公司拒絕賠償,隨后馬某將其告上法庭,要求按照保價金額賠償50萬元。
快遞公司稱,破損事故發生后,將照片發給鑒定平臺鑒定,案涉白酒為假冒偽劣產品,專家估計為0元;案涉瓷器,專家估價50元,因此提請法院駁回原告訴求。
法院認定,快遞公司運輸不當引起漏液和瓷器損壞,應當對原告進行賠償。但馬某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案涉托寄物的實際價值。最終酌定快遞公司向馬某賠償1萬元,超出部分不予支持。法院判決后,雙方均未提出上訴。
億豹網發現,馬某為何購買高達50萬元的保價?來回廣東的路費4000元也綽綽有余,馬某為何寧愿支付4000元保價費?法院判決后,馬某為何沒有上訴?這些重重疑點,讓業內人士看不明白。
在快遞行業,類似的糾紛每天都在上演,尤其涉及到電子產品、黃金首飾、字畫瓷器、高檔白酒等貴重物品,快遞到底是如何損毀的呢?快遞保價是否要照價賠償?快件的價值如何鑒定?是否有騙保的行為發生?這些因素,成為長期困擾快遞賠償的痛點。
“拿著一塊錢的派費,要擔著那么大的責任。”正是因為如此,不少小哥明確表示,貴重物品不會攬收,不少網點也明確要求,不允許快遞員接收保價物品。這些物品一旦追溯賠償責任,小哥往往成為背鍋的一方。
但話說回來,如果快遞企業為了降低風險而拒收高價值快件,這樣一來,就沒有快遞愿意承擔貴重物品寄遞,最終不方便的還是用戶。因此,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高價值物品寄遞流程規范,成為擺在行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長期以來,快遞保價糾紛多發的根源在于涉事快遞企業往往適用自身制定的理賠標準,在貨物發生損失后,缺少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最終無法就保價金額與消費者達成一致。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人打起了快遞保價的歪門邪道,實施故意騙保行為。
近年來,類似于利用快遞保價機制漏洞,獲取非法利益的違法行為屢被曝光。有快遞小哥表示,現在騙保的方式五花八門,還有人專門寄二手電子產品騙保,收件地址就是流動性的商場酒店,東西拿完之后就說壞掉了,然后就找不到人了。
億豹網呼吁,用戶惡意投訴騙保之外,黑名單制度亟需建立,實現行業數據共享,對多次涉險的個人或企業進行限制。此外,快遞企業應加強保價審核,比如要求寄件人提供價值證明,如發票或第三方評估報告。另外,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來核實高價值物品的真實性,避免虛報。
在運輸環節,可以利用技術手段,比如使用區塊鏈或物聯網設備來追蹤物品狀態,確保運輸過程中的透明性。法律層面,則需要完善相關法規,明確惡意高保價的定義和處罰措施,提高違法成本。
當前,我國快遞日均業務量超過5億件,屢登熱搜的快遞保價糾紛,讓整個行業的信譽受到影響,完善保價賠付機制,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