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又是山東!
1月30日,交通運輸部發布2022年12月公路貨物運輸量,2022年全國公路貨運量數據出爐。山東以全年276906萬噸的公路貨運量,蟬聯全國冠軍。
其實,早在最終的成績公布之前,已經有不少人“盲猜”2022年的公路運輸冠軍會是山東。畢竟山東已經連續多年衛冕冠軍,并且2022年也一直保持優勢。
真正的競爭,在于廣州與安徽之間的“亞軍之爭”。
2021年,廣東以微弱的優勢位列第二。而2022年,兩個省份攻守易行,安徽以245974萬噸的公路貨運總量排第二,第三位為廣東,公路貨運量為242474萬噸。
什么支撐著山東的公路貨運量?
身為一名物流人,提到山東時,你會首先想起哪些標簽?
全國聞名的蔬菜基地、擁有良港外貿大省、石油化工發達……正是因為這些我們印象中的標簽,山東成為華北市場的核心產糧區。根據2020年的數據,山東在建材、農資、蔬菜三大品類的發貨量均居全國第一。
值得關注的是山東的工業發展。山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省和制造業大省。
此外,山東目前也在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比如說濟南與比亞迪的合作。目前,比亞迪相關配套產業投資正在持續加碼。2021年底,濟南比亞迪汽車成功拿下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崔寨片區兩地塊。
再比如,山東威海針對激光打印機產業鏈,專門建立“鏈長制”工作體系,比對產業鏈搭建起一條“服務鏈”。
(威海高新區電子信息與智能制造產業園,來源:網絡)
據了解,在威海高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園里,目前已扎堆惠普、捷普、富士康和聯想4家“世界500強”以及幾十家全球打印機頂尖配套企業,集聚了120多家供應商企業,覆蓋打印機所有核心單元。按照規劃,在未來全球每3臺打印機中,就將有1臺出自這里。
還有,山東棗莊在2020年12月引進了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有限公司年產30Gwh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及配套生產基地。
(2022年5月,山東新認定30家省級特色產業集群;截至目前,山東共培育出65家特色產業集群;來源: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除了自身發展的產業布局,山東還憑借四通八達的區位優勢和日益完善的交通網絡,成為貨物流通的重要中轉地。
所謂“南義烏 北臨沂”,地處山東的臨沂之所以成為物流的重要集散地,與其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瀕臨黃渤海,南北貫通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東西聯結黃河流域廣闊腹地與東北亞經濟圈。
享譽全國的“山東的路”
因為同時擁有“經濟大省”與“物流大省”的雙重身份,山東的交通建設也非常完善,且在全國物流樞紐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
2019-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布局建設的45個國家物流樞紐中,所在地為山東省的就有4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2022年1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2022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共25個。至此,山東擁有的國家物流樞紐數量變為5個,新增加了港口型物流樞紐煙臺。
(煙臺港,來源:網絡)
可以注意到,這5個城市中,既有青島、日照、煙臺三個沿海城市,也有濟南和臨沂兩個內陸商貿服務型城市,這對于山東半島城市群的未來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公路運輸如今依然在貨運運輸中占據重要位置,山東之所以能成為公路運輸大戶,與其發達的公路建設是非不開的。
2021年度國家公路網技術狀況監測中,山東高速公路、普通國道、國家公路網技術狀況均位居全國第一。
2022年12月30日,山東省兩個高速項目同時提前建成通車;至此,2022年山東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8000公里。
目前,山東在“十四五”規劃中正在加強現代流通體系的全方面發展。
2021年2月,山東省發布《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其中提出: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發展高鐵快運等鐵路快捷貨運產品,加強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建設,提升國際海運競爭力。完善冷鏈物流體系,科學布局冷鏈設施,建設濟南、青島等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打造輻射全國的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完善倉儲配送體系,建設智能云倉,鼓勵生產企業、商貿流通共享共用倉儲基礎設施。
山東大市場為何大企業寥寥?
山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物流大省,具有巨大潛力的物流大市場。但是在我們的印象中,山東走出的全國性物流企業只有日日順供應鏈、佳怡、宇佳等。這與其龐大的物流市場是不匹配的。
這一點與鄰省河南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2022年全年,河南公路運輸總量為230055萬噸,位列全國第四;河南的貨物周轉量為77161.86億噸公里,也略低于山東的79126.306億噸公里。
在運聯智庫發布的“2022中國零擔收入TOP30”榜單中,河南有7家企業上榜,分別為:黑豹物流、宇鑫物流、長通物流、鴻泰物流、豪翔物流、方圓物流、騰達物流。
而山東兩家企業,分別為第16名的永昌物流與第17名的宇佳物流。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
有不少山東本地的物流人認為,山東省內同時擁有多個物流集散中心,會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貨量,放慢行業集約化的進程。
比如說濟南與臨沂。濟南是山東省會,具備成為物流中心的天然條件,但濟南距離“物流之都”臨沂較近,無法形成物流的虹吸效應。濟南市場內物流專線約為18000家左右,初具規模的企業卻是寥寥幾家。
濟南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濟南物流與供應鏈學會理事長葛金田對運聯智庫提到,山東省內各縣市內還有很多轉制而來的運輸公司存在,不少中小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的力度不夠,這也導致山東省內沒有太多能叫得響的大企業。
其實不光是山東,貨量第二的安徽,也有同樣的情況,省內都沒有走出多少家全國性的品牌。
作為物流大市場的山東,卻沒有走出更多大企業,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歡迎文末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