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阿里宣布 “1+6+N” 改組計劃已近一年。
《晚點 LatePost》獨家獲悉,阿里核心業務集團之間互動頻繁,在業務協同和人員流動方面動作不斷,最先的動作集中在淘天集團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之間員工恢復自由流動,預計將于 3 月中啟動,近期已開始試點員工轉崗打通、工齡延續,淘天員工轉崗至國際數字商業,不再需要先辭職再入職。
一年前,阿里啟動 “1+6+N” 改組,目的在于推動各業務更靈活獨立得面向市場。近一年以來,阿里從最初集團主導的自上而下徹底 “分”,轉向近期各業務集團之間主動雙向、多向流動。
一位阿里人士評價,給各個業務的 CEO 更多自主裁量權、自負盈虧,是阿里一直在推進的方向,在當下的大環境下,各個業務最需要的是耐心,按照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和節奏。他形容 “1+6+N” 是一個預期被打得太高的概念,這導致很多進程被提前催熟,一些具體執行也更偏向實驗性。
等到去年 9 月蔡崇信和吳泳銘分別接棒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和 CEO 崗位之后,整個公司復雜的業務才有了清晰的劃分 —— 核心業務,境內外電商和云,要加碼投資;其他非核心業務,都存在資本化的可能性。
這樣簡單直接的業務二分法,在此后得到進一步加強。
最優秀的人才和最多的錢給到了淘天集團和國際數字商業板塊,“加大長期投入” 是電話會上管理層對境內外電商和云計算的統一態度,他們強調,“優先推動協同效應以增強核心業務,是阿里集團價值最大化的最佳路徑。”
至于其他業務,蔡崇信稱在積極評估 “將各項資產價值變現的創新方法”,上市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阿里管理層對外多次強調由于 “市場時機不好”,阿里原計劃最先上市的三個業務,目前均出現變數:阿里云放棄完全分拆、盒馬暫緩上市、菜鳥推遲上市。
這些更多是阿里的主動行為,一位投行人士稱,阿里的態度是業務不會著急上市,會耐心等到投資者愿意給到阿里滿意的估值水平時才會再推進。
核心業務之間互動頻繁、加大投入
《晚點 LatePost》了解到,自 2023 年 8 月,阿里關閉了不同業務集團之間的自由轉崗,半年后該通道重新開通。
一位阿里人士認為重啟轉崗對公司是利好,此前員工如果要轉崗到另一業務集團,需要先離職,再重新入職,工齡也無法延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人才流失。”
過去兩年,阿里不少中高層管理者的人才調動從阿里控股集團、淘天集團涌向國際業務,包括但不限于:
原淘寶逛逛負責人魏萌轉崗負責 Lazada 用戶產品;
淘天原財務負責人李發光(花名:丹涯)調任國際商業智能負責人;
原阿里數字供應鏈負責人王曦(花名:優曇)調任國際數字零售技術負責人;
淘天原天貓服飾負責人激云調任 Lazada 品牌和中小商家供給運營團隊負責人。
這符合現在各家平臺將跨境業務作為戰略重點、增長引擎的大趨勢。
2023 年四季度,國際商業成為阿里財報最大的增長亮點,在集團整體收入微增 5% 的同時,該板塊營收增長 44%,在全托管頻道 Choice 帶動下,國際電商旗下跨境電商平臺速賣通訂單量同比增長達到 60%。
全托管模式目前已經成為阿里國際商業最強的增長動力。2024 年 1 月,速賣通一半訂單都由 Choice 頻道貢獻。國際商業旗下東南亞電商平臺 Lazada 也設立了內部目標,2025 年 3 月 31 日之前,全托管業務要為主站貢獻至少 20% 的交易額,不過 Lazada 的全托管業務主要面向本土賣家。
平臺履約的全托管模式已經成為跨境行業的主流,為行業打開了思路:商家只負責提供貨物,平臺主導一切,掌握定價權、物流配送,能同時滿足低價和履約時效。
全托管模式更適合重復生產、單一或極少 SKU 的商品,一旦商品賣爆了就需要快速生產、入庫,否則就會錯失流量;因此有生產能力的工廠、工貿一體型賣家更適合這一模式,它們也更有價格優勢。
對于產品有差異化、根據潮流迭代新品的商家、有品牌運營需求、經營 IP 商品或是服飾類商家,速賣通在今年 1 月第一周就全面上線了半托管模式商家自己定價、運營店鋪,平臺負責物流、履約。
訂單量、交易用戶數依然是速賣通、Lazada 今年最重要的考核指標。為擴大規模,國際商業成了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的季度內虧損增長最大的板塊,經調整后 EBITA 虧損同比增長了 388%。
阿里 CFO 徐宏在四季度電話會上稱,國際商業會進行融資,但不急于融資,在此之前,集團有充足的境外現金為其業務發展提供資金。
同時,國際商業也在通過內部整合、提升人效來降低成本。今年 1 月底,Lazada 整體裁員約 20%,Lazada 和速賣通的商業化部門也被整合到一個大團隊。
淘天集團自 2023 年末新的管理團隊到任后,管理層在產品、供給、服務等幾個維度上提升綜合體驗,回到電商最樸素的需求 “好貨、好價、好服務”。
針對 “好貨、好價”,目前淘天各個團隊已在擴充低價商品,包括增加產業帶的商品供給;針對 “好體驗”,《晚點 LatePost》了解到,目前菜鳥驛站團隊入駐淘天聯合辦公,相關負責人也同步向吳泳銘匯報,此調整或與阿里計劃全面實施 “送貨上門” 的配送體驗相關。
目前淘天用戶平臺事業部負責人吳嘉已在手淘 app 的搜索、算法做出一些調整:清理短視頻內容的信息流,將過去在首頁被內容稀釋的流量重新拉回到效率和成交;整體用戶端的策略以低價作為最重要的考量指標。
負責淘寶事業部、商家平臺事業部、客戶滿意部的諶偉業(花名:處端)則首先在重新梳理商家平臺和客戶服務業務流程和規則。《晚點 LatePost》了解到,過去拆分到各品類的客戶服務等中臺業務,存在業務流程過長、權責不清晰等問題。
負責天貓事業部的劉博(花名:家洛)則在上任不久就解散了雙 11 之后成立的低價業務板塊 EDLP(EveryDay Low Price 天天低價)部門。
多個業務的分拆上市計劃均生變
2023 年 3 月末阿里巴巴開啟 “1+6+N” 改組之后,除了實物電商和云,其他業務都存在了資本化的可能性。
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蔡崇信 2023 年 11 月還在三季報電話會上說,資本管理已經成為管理團隊以及董事會最為重視的工作之一,阿里正致力于提升各項運營業務的投入資本回報率,同時正在評估 “將各項資產價值變現的創新方法”。
上市是最直接的變現方式之一。
但一年過去,阿里原本設想的多個業務的分拆上市計劃均出現變數,沒有一個順利完成上市。一位投行人士總結,“比較準確的說法是,阿里的各項分拆上市計劃主動推遲、暫停和終止。”
這有其時代背景,蔡崇信已經在電話會上多次強調,“市場時機不好,無法反映業務真正的內在價值。鑒于市場形勢存在挑戰,我們不會操之過急。”
一位二級市場人士認為這在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過去幾年,不止阿里,大部分公司的上市都不順利,“很多項目都是 ‘偽上市’,找一些資金方發很少的股票,借窗口期先上市,但即使上市了,流動性不好,估值給不上去,還有很多監管問題。”
菜鳥原本有機會成為阿里拆分后第一個上市的業務板塊,于近期推遲了上市。
一位投行人士稱,目前菜鳥上市的各項工作還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阿里的態度是菜鳥不會著急上市,會耐心等到投資者愿意給到阿里巴巴滿意的估值水平時才會再推進該項目。
作為阿里各個商業板塊的物流承接方,菜鳥與其的關聯交易關系是其在招股書中著重披露的風險之一。菜鳥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國內供應鏈服務與國際物流服務,兩者合計占比超過 90%。這兩個業務中,前者最大的客戶是天貓超市,后者最大的客戶是速賣通。
2023 年的最后 3 個月里,菜鳥的收入同比增長 24% 至 284.76 億元,其中貢獻最大的是國際快遞,尤其是 5 日達的物流服務。而這部分的增長與速賣通 Choice 業務訂單的增長有關。
一名國際物流員工稱,他們既需要繼續拓展外部市場份額,但同時也要顧及集團內的客戶。菜鳥需要持續證明的是自己在阿里集團業務之外還能有更多收入來源,并且比例在提升。除了外部市場環境,這也將是它上市的成熟條件之一。
作為核心業務之一,阿里云在去年 11 月公告稱放棄完全分拆,按照阿里在 2023 年三季報電話會上的解釋,最直接的原因是 10 月美國擴大了對先進計算機芯片的出口限制,導致中國企業要使用美國高端 GPU 更難了,直接影響阿里云可售賣的計算服務。
此次財報會上,阿里巴巴集團 CEO、云智能集團 CEO 吳泳銘還明確了阿里云 “AI 驅動、公共云優先” 的新發展戰略,這也意味著未來阿里云拆分可能性更小了。
包括亞馬遜旗下云服務 AWS、微軟云服務 Azure、谷歌云均背靠母公司開展業務,云業務與母公司共享服務器、數據中心等技術設施,很難與母公司實現完全的公允分拆,且在今天 AI 算力競爭的背景下,母公司長期投入是最佳選擇。
2023 年 11 月底,阿里云成立了公有云事業部,追求規模,以擴大市場占有率為目標,并大舉招聘;混合云事業部則追求利潤,裁撤了 30% 的團隊人員,為政企客戶定制行業解決方案的項目制業務也被裁撤,需要投入大量定制化服務、虧錢的專有云訂單將大量減少。
為擴大規模,阿里云在 2 月 29 日開啟了又一輪 “史上最大力度降價”,100 多款產品、500 多個產品規格的官網價格平均降低 20%,最高降幅 55%,降價范圍首次覆蓋客戶存量訂單的未履約部分,距離上一次大規模降價只有 11 個月。
和阿里云放棄完全分拆一同公布的,是盒馬的暫緩上市。
按照阿里在 2023 年 5 月的計劃,生鮮零售超市盒馬將最快將會在去年底完成上市。2023 年 4 月盒馬曾準備在上市前準備最后一輪融資,并接觸了春華資本在內的多家投資機構。
盒馬、高鑫零售都曾多次傳出將被出售,《晚點 LatePost》了解到,盒馬仍在積極尋求引入新的戰略投資方,接觸了包括上海地方引導基金、泰國正大集團、華潤集團、中糧集團等多個潛在投資方,目前估值約 37 億美元,2022 年盒馬曾考慮以 100 億美元估值進行融資。
去年 10 月至今,盒馬開始從采購、商品等多個角度像素級跟進山姆。
盒馬在全國門店推行了多輪降價,去年 10 月推出 “線下專享價”,今年 2 月 18 日開始,在北京、南京、長沙三地試點線上線下同步降價,覆蓋生鮮、烘焙、標品等幾乎所有品類,降價幅度約 20%,同時提升免運費門檻,從 49 元、39 元統一提升到 99 元,不滿則收運費 6 元。據悉,從 2 月 18 日到現在的兩周時間,三座城市的訂單量漲幅超過 10%。
盒馬還將 SKU 從原來的 5000 多個縮減至 2000 多個,希望打造 “寬品類、窄深度” 的品類結構;山姆的選品原則也是類似的邏輯,品類豐富,但每一類只提供個位數(通常為 1 - 3 種)商品選擇。
采購上,盒馬推行采銷分離的組織改革,新設立 “處方師”,由他們提出商品需求,采購則根據市場調研需求計劃性采購新品,此前盒馬的采購方式是 “看品采購”。山姆也有著類似的采購模式,商品部門負責市場分析、用戶調研后決定做哪些產品,采購部門論證山姆能否在這些品上做得比別家有優勢,兩個部門既相互協作,也彼此制衡。
沃爾瑪中國區 CEO 朱曉靜在去年 7 月的一次內部講話中表示,“山姆目前在中國的會員制商超市場遠遠領先于對手,唯一可能對山姆構成競爭的是盒馬。”
四季度電話會上,管理層再次否認出售餓了么的市場傳聞,重申是阿里近場業務重要入口。3 月 1 日,本地生活集團董事長兼餓了么 CEO 俞永福宣布將于阿里本財年結束時(3 月 31 日)卸任他在本地生活集團的管理職務。
阿里在 2024 財年內已退出了價值 17 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根據公告,阿里過去一年大幅減持了快狗打車、小鵬汽車,清倉了 AI 公司商湯科技的股票。
蔡崇信稱,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不是阿里核心聚焦的業務,因此退出非常合理,但由于當前的市場環境存在挑戰,這會需要時間。
阿里還專門強調了,如果四季度剔除高鑫零售、盒馬及銀泰這類有實體零售運營的業務,阿里不管是收入還是經調整 EBITA 率都會有更好的表現 —— 剔除后,集團總收入增長約 8%,經調整 EBITA 率也會比現在高約 4 個百分點至約 24%。
阿里一再強調其不將自己定位成零售公司,在面向資本市場的溝通中,也提到 “淘寶應該成為更多技術驅動的互聯網消費平臺,而不是沉重的模式”。
一位阿里合伙人在內部曾分享稱,所有公司發展都是一個握緊拳頭、松開、握緊拳頭、再松開的周期。松開是擴張,去找新的方向,當明確了下一個階段擴張的重點時,一下子就會握緊拳頭。聚焦是眼下阿里最該做的事,現在到了它握緊拳頭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