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稱阿里巴巴集團已完成三年整改,全面停止“二選一”壟斷行為,嚴格規范自身經營行為。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三年整改期間,行業市場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拼多多、京東、抖音、小紅書等眾多平臺獲得迅速發展,拼多多市值甚至成功超越阿里巴巴。隨著整改結束,阿里巴巴認為“新的發展起點”來臨,在日益嚴格監管環境下,各平臺如何適應監管政策、強化合規、提升市場信任,以此有效地應對外部挑戰成為業界普遍關注的焦點。
阿里經歷三年整改
新興電商呈現百家爭鳴
2021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阿里巴巴在中國境內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作出行政處罰開展行政指導,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全面自查整改,連續三年向市場監管總局提交自查合規報告。三年間,阿里開啟“刀刃向內”的改革,從平臺經營強調規則的透明化與公正性,從公司策略上主動擁抱變化,利用AI、云計算、大數據等創新發展等。
過去三年,阿里巴巴經歷了一次深刻的整改過程,國內電商江湖也經歷了一次格局重塑。三年間,“貓狗拼”傳統電商屢次貼身“肉搏”搶份額,還有抖音、小紅書等新興電商加速入局壯大。數據顯示,2017年,阿里和京東兩家商品交易總額(GMV)占據電商市場93%的份額,幾乎看不見競爭者。六年過去,阿里和京東的市場份額已被蠶食大半。據浙商證券研究所測算,目前阿里淘天的市場份額約占40%。
最新財報還顯示,“電商寡頭”正成過去。從營收規模來看,京東以2914億元,位居阿里、拼多多這三家電商巨頭之首;從凈利潤來看,本季度,拼多多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320億元,均優于京東(126億元)與阿里巴巴(242.69億元),但京東同比增長92.1%,阿里巴巴同比下滑29.31%。此外,以流量、內容為代表的新興平臺,如抖音電商,正成長為傳統電商最強有力競爭者。數據顯示,2023年阿里巴巴全年GMV為7.2萬億元,拼多多GMV是4.05萬億元,抖音約為2.7萬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阿里巴巴“二選一”壟斷行為的全面叫停,是反壟斷監管成效的有力彰顯,也讓電商市場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態勢。
從低價到僅退款
電商深入對方“腹地”貼身肉搏
在阿里忙著整改的三年,它的對手們并沒閑著。過去一年,電商呈現出激烈的競爭態勢。在拼多多的步步緊逼之下,阿里、京東、抖音等電商今年打起了硝煙四起的低價大戰。可以說,“二選一”的退場,為京東、拼多多、抖音等電商平臺提供了與阿里巴巴同臺競技的公平土壤。
如今在運營模式上,三家巨頭的競爭早已深入到對方的“腹地”。淘寶主要依賴第三方賣家“起家”,而此前依靠自營模式的京東,不斷加速第三方商家在平臺建店的速度,截至今年3月,京東第三方商家數量突破百萬。拼多多則不斷加強品牌化進程,3C家電、服裝、鞋類等品牌旗艦店都陸續出現在平臺上,與“天貓旗艦店”搶客源。
以“抖快”為代表的短視頻電商在近年重點加強貨架類電商的投入。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快手電商GMV達到3053億元,泛貨架整體GMV占比超過25%,月均買家MAU滲透率則創新高達18.9%。
今年以來,新興電商動作頻繁,如騰訊的視頻號電商、小紅書的買手電商、B站UP主帶貨等異軍突起,通過內容“種草”模式,吸引年輕消費群體的注意力。阿里巴巴如何守住電商基本盤,未來發展壓力不小。
業內觀察
阿里巴巴的整改案例凸顯企業信用修復
多家機構分析指出,阿里巴巴整改是其重塑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契機。當前阿里的電商板塊仍舊是阿里集團的利潤支柱。阿里要守住基本盤,需要更加專注和高效,尤其是以服裝、美妝、百貨起家的淘天,需持續穩住并擴大其在這些細分市場的競爭優勢。資深產業觀察家丁少將則認為,阿里在電商、新零售包括跨境電商等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前景。
廣東晨訊律師事務所吳超辰律師表示,阿里的整改案例,凸顯了企業信用修復的重要性,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更應平衡社會影響與經濟回報,避免因違規帶來的沉重代價。未來,市場將更多關注企業在透明度、合規以及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推動企業整體向更高標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