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觀察家》發布的一則“北京網點標配集裝箱”的短視頻引發業內討論,在往北京發貨增加1塊錢的基礎上,仍無法解決北京網點面臨的生存困境。
由于地位特殊,北京、上海區域內網點派費相對較高,大部分在1.6元至2元之間,長期以來,無論是電商賣家,還是快遞企業,都能接受往京滬發貨加錢的現實情況。
很多網友表示,既然這樣,為何其他地方不能效仿京滬,全國一盤棋漲價?
事實上,北京網點的運營成本更大。即便是租賃一塊空地進行操作,每平米每天的租金也需要1塊錢左右,大部分網點一年的場租支出在50萬元上下。無奈之下,很多網點將集裝箱改造成辦公室,忍受著冬冷夏熱的痛苦,還有很多區域不允許存放集裝箱,網點只好在貨車車廂里辦公。
了解到這樣的現狀后,很多網友表示對加錢發貨的理解。但一個尷尬的事實是,額外加的錢并不能全部到達末端網點手中,省區總部還要層層截留。
由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需要,北京各大快遞分撥中心已陸續外遷廊坊,但末端網點不可能外遷。夾縫中生存的他們,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展開自救。
不斷降派費的背景下,已有一些網點撐不下去,更多的網點仍在苦苦支撐。近日一家加盟制快遞展開新一輪京津冀區域招商,試圖為網絡輸入新鮮血液。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網點轉讓無人接手,有的加盟商無奈選擇退網止損,總部直營后成本更高,只好再次招商。
億豹網發現,局部地區漲價可以實現,為何全局漲價就這么難?面對各級反內卷的號召,行業若想健康發展,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就是漲價。漲價到底是通過行政手段,還是市場手段來實現呢?
鑒于當下的行業競爭形勢,沒有一家快遞企業敢于率先漲價。基于總部的業務量考核,以及各品牌之間報價差越來越小,網點通過漲價實施自救難度較大。更為關鍵的是,即便部分地區發貨費漲價,若相應的派費不上漲,對大部分網點來說,漲價的實際意義不大。
由此可見,通過市場手段漲價的時機還未成熟,待到行業淘汰賽結束,兼并重組完成,漲價自然水到渠成。但對大部分網點來說,能堅持到那一天的到來嗎?
此外,電商賣家也是漲價的一個阻礙因素。賣家已經習慣了低價的快遞服務,動輒一塊多錢發全國的快遞成本,讓他們在低價內卷中更有競爭力,一旦大范圍漲價,他們很可能會產生抵觸情緒。在包郵體制之下,快遞費用被壓縮到極致,快遞漲價可能會影響電商平臺的GMV,因此平臺也沒有漲價的動力。
億豹網認為,綜合來看,快遞漲價之所以難,是因為它涉及到市場競爭、結構矛盾、電商行業影響、網點運營壓力、消費者習慣以及政策與監管等多方面的因素。短期內,企業需通過服務升級或產品分層建立漲價合理性;長期來看,行業整合與競爭模式轉型才是破局關鍵。
?對任何行業來說,一分錢一分貨,良好的服務必須有合適的利潤來兜底。數據顯示,2007年快遞行業的平均單價為28.5元,一路降至2024年8元,目前還在進一步下降之中。十幾年來,各行各業都漲價的時候,只有快遞價格在一直跌跌不休。
在靠市場機制無法漲價的情況下,破除包郵體制、實現分層服務,將選擇權交給用戶,就成為了唯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