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快遞暫行條例〉的決定(草案)》審議通過,這項聚焦快遞行業的決策將有利于推動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快遞過度包裝,拆一個快遞要拆多層包裝的現象確實不少,而且從生產端到消費端,涉及多個層面。網購給不少人帶來便捷購物的同時,也面臨著快遞包裝“扔扔扔”的煩惱。在各方政策密集啟動包裝“減量”的背景下,來聽聽來自一線的聲音。
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快遞包裝盒外面膠帶左三圈右三圈,想拆卻無從下手,還得需要剪刀,尤其是化妝品。”市民陳女士吐槽,很多品牌包裝都跟俄羅斯套娃似的,大盒套小盒,快遞盒裝著禮盒,還有一層一層的氣泡膜。
“我上周買了一瓶洗發水,本身是有外包裝的,可能是怕路途顛簸液體流出來,外面還有一層泡沫墊,最外面是一個快遞紙箱,扔垃圾的時候就會一次性扔很多紙盒或者包裝,確實比較浪費?!?/p>
億豹網了解到,這些拆下來的包裝體積差不多是商品的幾倍,因為很多都沒法二次利用,只能被送到垃圾回收站,成了生活垃圾的“主力軍”。
然而,電商賣家也是有苦難言。一位食品類電商從業者表示,一箱面包的利潤可能在5元左右,其中包裝費用在1元左右。我們也不愿過度包裝,那都是增加的成本,但快遞破損也是“硬傷”,如果用戶差評或投訴,又影響店鋪評分,反而需要花更多的錢維護。
處于攬派兩端的快遞小哥,則顯得更加無奈。一位小哥坦言,外包裝完好內件破損是收件員的責任,而外包裝破損則是派件員的責任,如果不層層包裝,盡管很難劃分責任,但最后都是小哥買單。
“打包不規范肯定是小哥賠錢,此外,在運輸與分揀環節,有的破損是因長途擠壓發生變形,有的則是分揀原因,大部分情況則是裝車卸車時造成的。一旦發生損壞,又說不清到底是在哪個流程出的問題,很容易扯皮。”
“做快遞的最不想過度包裝,但損壞的確賠不起?!币晃恍「缯f,包裝不好客戶不樂意,如果包裝太好客戶又嫌麻煩。寄送貴重物品時,很多快遞公司都會告知“保丟不保損”,這也是出于其他環節不可控的無奈吧。
三個層次逐步推進
目前,我國日均快遞業務量超5億件、日均服務用戶近7億人次,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妥善解決快遞過度包裝問題不僅迫在眉睫,也是行業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數據顯示,目前行業基本實現電子運單全覆蓋,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已超過90%,包裝箱瓦楞紙減量達40%,重金屬和溶劑殘留超標包裝得到有效遏制。盡管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這只是包裝“瘦身減負”的量變,包裝成本高、末端回收難的突出問題并沒有解決。
億豹網分析其中的原因,似乎各方都有難處。在快遞企業看來,如何包裝是寄件人的權利,能做的只有不再二次包裝;電商賣家則表示,暴力分揀時常發生,越昂貴的商品,包裝越要費心。但使用可循環材料,不僅成本高,堅固度也不太穩定。
從體量來看,我國超七成以上的快遞包裹是電商件。但快遞包裝想要綠色轉型,需要主管部門、生產企業、電商、快遞公司、消費者等一起參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由于涉及主體多、鏈條長、領域廣,單靠一個部門或一個企業,恐怕遠遠不夠。
應該來說,各方主體均意識到這一問題的迫切性。已有快遞企業采用可降解的膠帶、氣墊泡、防水袋等耗材,使用可多次循環的紙箱、中轉袋、大件循環箱等,按照綠色、減量、可循環的三個層次逐步推進。
也有用戶碰到過主動要求為快遞減負的商家,“我給孩子買了兩套磁力片,外包裝太占地方,店主聯系我說,能不能直接把兩套放在一個袋子里寄給我,省點運費?!?/p>
當然,這些推進的努力中,都要保證降低破損率這一前提要求,否則就違背了綠色包裝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