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如火如荼,國際形勢日益嚴峻,外貿企業面臨著諸多挑戰。
商務部等部門要求物流企業配合內外貿一體化,例如簡化通關流程、優化倉儲布局等,推動外貿商品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渠道進入國內市場。
政策東風之下,市場也迅速響應。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紛紛宣布超千億專項采購計劃,申通、運滿滿等快遞物流平臺推出極速通道和物流補貼,形成“政策+市場”的雙輪驅動模式,為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提供強大支撐。
如今,電商快遞企業掀起了一股外貿轉內銷的扶持浪潮,一場千億資金入場、供應鏈重構下的“內銷突圍戰””正式開幕。
千億資金入場
京東率先行動,推出2000億元專項采購計劃。憑借其自營模式和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安排專業采銷隊伍駐點辦公,直接采購外貿企業的優質產品,并開設外貿優品專區,通過流量傾斜、全渠道營銷支持,加快產品的銷售速度。
億豹網發現,拼多多緊隨其后,啟動“千億扶持”計劃,重點聚焦中小商家的降本增效。通過加大對跨境中小商家的補貼力度,幫助他們應對風險,穩定生產,降低運營成本,從而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
申通則是充分發揮32年深耕國內市場的快遞網絡優勢,于4月12日迅速創新推出“極速通道”專項服務,多措并舉支持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
其中包括“寄遞服務”,“極速響應”機制,為新入駐電商平臺的外貿企業提供專屬客服和快速接入服務,以及“產銷對接”平臺,整合資源促進供需匹配,更為直接的是,申通開放了超過30萬員工內購渠道,助力外貿產品銷售。
另一家物流平臺運滿滿,則宣布投入2億元外貿企業國內物流專項扶持計劃,對長三角、珠三角等外貿依存度最高的20個城市所在地的企業,推出國內物流運輸專項權益。
新零售平臺盒馬為外貿企業開放了24小時綠色入駐通道,簡化入駐流程,縮短審核周期,促進外貿商品快速上架;抖音電商推出“零門檻開店”策略,進一步降低外貿企業的入駐門檻,助力品牌曝光......
在商言商,雖說無利不起早,但在一場關乎“國運”的大局下,電商物流企業還是選擇擔起社會責任,正式掀起外貿轉內銷扶持浪潮。
供應鏈重構契機
數據統計,2024年中國出口美國商品3.7萬億元,國內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3.1萬億元,也就是說,即使只有1萬億元出口商品轉向國內網上零售,也能帶動網上零售額增長7.6%。
目前,一些市場反饋已經初見成效,在東方甄選、交個朋友等直播間中,外貿商品6小時銷量破4萬件,驗證內銷市場潛力的同時,也為快遞物流企業提供了增量業務。
來自國家郵政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11日,國內快遞業務量已突破500億件。
億豹網認為,電商快遞企業之所以表態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是為了抓住重塑電商物流供應鏈的契機。
以京東、拼多多千億級別采購扶持計劃為例,外貿商品轉內銷必將帶來物流需求的暴增,快遞企業需要抓住機會,承接消化這些訂單。
與此同時,外貿企業訂單波動,則會倒逼快遞物流企業降低對美國方向跨境物流的依賴,分散國際風險,深度拓展其他與國內市場。
比如針對外貿企業的高標準化生產能力,像是家電家居品類,如何與國內快遞的倉配網絡結合,優化供應鏈效率,補足國內供應鏈短板等等。
過去,快遞物流企業一直是產業鏈條中的“運輸工具”,只是作為“配套服務”的一環,但是或許,通過參與內外貿一體化進程,物流可能越來越占據產業生態核心地位,成為“供應鏈整合者”。
申通搭建的“產銷對接平臺”,就是試圖整合生產端與消費端資源,通過增值服務,如供應鏈匹配,來改善和提升自身收入結構。
另外,即時配送也不想錯過時機,相當于通過外貿轉內銷來獲得一個實時“練兵場”,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品質。如順豐同城與永輝超市、聯華超市等密切合作,保障外貿商品“線上下單,平均一小時急送全城”。
破局內銷突圍戰
硬幣的另一面,是2025年快遞價格戰依舊。在外貿商品議價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或加劇價格戰。即便有先行者推出專項補貼,以及各地政府對內外貿一體化的支持,其長期可持續性也值得思量。
億豹網認為,想要規避價格戰,只能嘗試開發外貿專屬服務,定制化物流產品,比如針對高附加值商品,像是生鮮外貿品類,設計保價、溫控運輸方案,或為大件家居提供“送裝一體”服務。
因此,這場出口轉內銷的浪潮,各大企業始終面臨短期投入與長期收益的平衡難題。
比如,外貿企業服務標準就可能面臨沖突,畢竟其習慣國際物流標準,如出口包裝、報關流程,轉內銷后需適應國內末端配送、逆向物流等需求,增加操作復雜度,那么就需要快遞企業培訓專屬客服,來應對差異化需求,無形中增加人力與時間成本。
此外,不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快遞企業,都需要準備的預案是,目前國際關稅戰未見終局,一但外貿回流,如何從“應急”轉向“常態”,也需考量。
總體而言,外貿轉內銷對快遞企業來說,既是業務擴容的機遇,亦是供應鏈升級轉型的考驗。短期來看,需要用更靈活服務來對沖價格競爭,長期來看,則還是需要通過技術投入與生態合作構建護城河。
只有將政策東風轉化為差異化能力,才能在浪潮來臨時不至于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