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點 LatePost》獨家獲悉,阿里集團近期對集團的技術、財務、人力資源、市場等中臺業務進行了一輪調整分流。
阿里中臺分技術中臺和組織中臺。技術中臺主要是用于提升開發效率,降低開發成本;組織中臺則將各職能型業務收歸集團。
在這次調整中,承擔 “技術中臺” 作用的 CTO 線一分為二:
“數據中臺” 獨立成了子公司愛橙技術,由阿里原 CTO 吳澤明(花名:范禹)任 CEO。新公司需要自己開拓業務和市場,自負盈虧;
“業務中臺” 各團隊并入了淘天集團(即淘寶天貓商業集團),按照具體業務如營銷、交易等,與原淘寶的技術線團隊合并。
據《晚點 LatePost》了解,調整后吳澤明的管轄范圍變化不大。淘天集團的技術線負責人余剛(花名:若海)仍向吳澤明匯報。吳同時還管轄本地生活業務技術線。
阿里集團的 “組織中臺”(職能線)調整包括:
CCO(首席客戶官)鄭俊芳(花名:師太)所管理的客戶服務與體驗部員工大多并入淘天集團客戶服務中心,由原平臺與策略及運營中心負責人、副總裁王明強負責。多位中高層管理者(總監級別)離職,另有部分員工被裁。
CPO(首席人才官)蔣芳在調整后只負責薪酬中心、組織文化部門,及盒馬、菜鳥等少數部門人力資源業務。原 CPO 線一大部分團隊并入淘天集團人力中心。
CFO(首席財務官)徐宏還在職,繼續負責集團財務,但分拆的各業務集團財務不再向他匯報。各業務集團任命自己的 CFO,直接向業務 CEO 匯報。比如淘菜菜負責人李博接任了淘天集團 CFO,向淘天集團 CEO 戴珊匯報。
CMO(首席市場官)董本洪繼續擔任阿里集團 CMO。但阿里集團市場部大部分劃歸到阿里云集團;負責廣告投放的媒介部從上百人縮減到十余人。原市場部更名為戰略發展部,僅保留奧運組和戰略客戶組。
CRO(首席風險官)鄭俊芳(花名:師太)帶領部分員工歸入阿里云。剩余團隊一部分留在淘天集團、一部分將組建一家安全公司獨立運行。
阿里最早在 2015 年提出了中臺的概念,它曾為各業務提供基礎技術和通用能力的支持。但隨著集團業務越來越多元,這套體系不再能解決所有問題。典型如盒馬鮮生這類新零售業務,因為它的打折方式、邏輯與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不同,調用中臺能力后還要做很多適配性改造,這會降低其交易效率。
拼多多、抖音電商和美團的壯大也在時刻提醒阿里,淘寶天貓需要更獨立的決策權,其它業務也需要擁有更敏捷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近年來,阿里開始嘗試把中臺變薄,包括改變業務中臺的功能定位、拆分組織中臺。2023 年,阿里集團整體拆分為 “1+6+N” 后,各業務集團有了自己的 CEO、獨立董事會,而此次集團技術與職能中臺的下放將使得它們的建制更完整,阿里 “大中臺” 制度也終于成為了歷史。
上市后,技術 “大中臺” 一度提升了阿里的盈利能力
阿里巴巴提出 “大中臺、小前臺” 的戰略有其歷史背景。2015 年,淘寶天貓已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用戶數超過 4 億、GMV 近 3 萬億元。與此同時,它們的業務體系也已經龐雜到一定程度,十幾億商品、幾百萬商家,成千上萬個類目,他們賣出一件商品需要跨越發布、交易、營銷、店鋪、支付、售后等幾十個業務系統,這導致業務需求的響應也變得越來越慢。
2009 年,阿里曾成立過 “共享業務事業部”,主要負責開發多數業務都會使用到的通用功能。彼時,線上團購平臺間的 “百團大戰” 打響,該事業部利用自己沉淀的大量用戶、交易、商品和評價相關能力,僅調用了十幾名員工,于一個半月就為阿里上線了團購平臺 “聚劃算”。
阿里前中間件架構師鐘華曾在《企業 IT 架構轉型之道》一書中回憶,2015 年中馬云帶領集團高管拜訪了位于赫爾辛基的游戲公司 Supercell。這家年利潤達 15 億美元的公司,團隊規模卻不超過 200 人。借助其對游戲開發素材、算法做了沉淀后搭建起的中臺,Supercell 在游戲開發過程中幾乎沒有管理角色介入,迭代也非常快。這給了阿里高管們很大震撼。
2015 年底,阿里集團正式啟動 “2018 年中臺戰略”,成立中臺事業群以支持淘寶天貓、菜鳥、阿里云等前臺業務,由集團 CTO 張建鋒擔任事業群總裁。
此后 3 年,中臺事業群相繼建立了 “數據中臺” 與 “業務中臺”,其中數據中臺對各業務數據進行存儲、計算、產品化,最終形成數據能力供前臺業務快速調用,比如價格、庫存等算法模型能力,權限管理、風險管理等數據安全能力;業務中臺對各個業務的核心能力進行提煉、整合,最后抽象出一批可以共享的通用能力,比如其建立的用戶、交易、商品、營銷、物流等業務模塊。
在中臺的支持下,1998 年上線的批發網站 1688 在 2017 年終于擁有了營銷技術能力。速賣通的情況也很類似,2018 年從淘寶而來的王明強(花名:思函)就曾嘗試調用中臺的能力,改造這個技術架構簡陋的海外產品。
2020 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CEO 張勇在一次內部分享上說,在前線 “拼刺刀” 打法已經是過去時,基于中臺的大數據體系相當于一個信息中樞,可以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還提到,啟動中臺建設后的五年時間里,各業務的成本降低了好幾倍。
2020 年最后一季度,阿里經營利潤超過 75 億美元,是 2014 年同期的五倍。這也是阿里經營相對平穩的幾年,危險的競爭對手已經浮出水面,但還沒有威脅到這個集團的盈利能力。
2018 年就曾討論弱化技術中臺
技術中臺在早期提高了集團的技術資源利用效率,避免了各業務重復造輪子;但隨著它要承接的需求越來越多,效率也逐漸變得低下,其相對單一的能力也開始難以匹配阿里愈發多元化的業務。
以業務中臺 “聚石塔” 為例,它建立的初衷是為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提供通用能力,而天貓超市、盒馬鮮生這類新零售業務調用起來就會十分復雜。在交易方面,盒馬鮮生涉及線下信用卡支付,這套技術能力中臺也無法提供支持。同樣的問題發生在 Lazada、閑魚、菜鳥、阿里云身上。
2018 年阿里開始在小范圍內討論是否改革中臺,兩年后時任 CTO 程立(花名:魯肅)組織了集團的技術委員會以及 30 多位各業務 CTO 召開會議,討論中臺的效率問題。一位參與會議的阿里業務線 CTO 告訴《晚點 LatePost》,當時的議題之一是 “去中臺化”,反對和支持的意見都有。一天的爭論后,大家達成了共識:中臺要變薄。
上述 CTO 解釋,原本業務中臺會介入業務流程,替業務團隊直接開發工作用的軟件。調整后,業務中臺只提供更底層的技術能力,讓各業務部門自己的技術團隊在這個基礎上開發具體的軟件。這次調整后,業務中臺的團隊減員將近一半,數據中臺則仍保留了六七百人的規模。
2020 年起,越來越多創新業務開始放棄中臺,自己組建技術團隊。比如被稱為 “特區” 業務的淘特,如果向中臺提出一個需求,至少也要排隊等一至兩個月獲得響應;而當它自己成立產品和技術團隊后,所有需求都能立即被解決。
在以職能業務為核心的 “組織中臺” 分拆上,阿里于 2021 年底提出了 “多元化治理” 以取代 “大中臺、小前臺” 的管理思路。其中,阿里各業務 HR、公關由原本向集團相關負責人匯報,轉為向各個業務總裁匯報。人力資源部門還推出了薪酬總包制,集團的統一招聘職能被下放到了各業務手上,每個業務總裁自己考慮如何分配預算、招聘多少人、招聘標準是什么。
這一輪分拆后,阿里各業務集團都將爭取獨立運作。當阿里不再是一個共進退的大集團,它也不再需要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