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阿里巴巴在2023財年報告中披露了最新合伙人名單。作為阿里巴巴6大業務集團之一,菜鳥集團CEO萬霖成為阿里合伙人。
“萬霖成為合伙人,既是阿里巴巴對萬霖本人的肯定,也是對他帶領的菜鳥這幾年扎實做物流能力建設,在全球化、數智化和物流運營方面大幅提升給出了肯定。”一位與菜鳥有緊密業務往來的阿里內部人士說。
對菜鳥而言,前有蔡崇信擔任董事長,后有萬霖成為合伙人,二次創業又注入了新的能量。
主導菜鳥三大創新突破
菜鳥集團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是阿里巴巴增長最快的兩大業務集團。
增長背后是能力建設。自2017年擔任菜鳥總裁、CEO以來,在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和管理層的支持下,萬霖帶領著菜鳥走過了砥礪但又堅定的6年。在菜鳥內部,大家公認萬霖帶來了三個重大突破:
第一是帶領菜鳥走向了全球化,打造了一張有全球影響力的物流網絡。他堅持圍繞海外物流樞紐、分撥中心、空運,清關、海外本地物流進行長期投入和建設,推出了諸如“5美元10日達”一杯咖啡錢送全球等核心產品的創新突破,從根本上改變了電商國際快遞的供給和市場格局。
第二是把菜鳥的數智化帶到了新的高度,一直保持著智慧物流領軍企業的位置。在一張電子面單的基礎上,萬霖又主導菜鳥在供應鏈數字化、物流自動化、物流無人駕駛、IoT等領域建立起了技術壁壘。這種物流技術先進性與應用普惠性的結合,在全球范圍內也屬于領先水平。
第三是堅定的走物流產業化道路,以追求物流服務品質為導向,大步邁向了物流實操運營。是魚就要下水,是鳥就要振翅。萬霖主導投建關鍵設施,直接運營倉儲配送,形成了一系列差異化能力。
最近幾年中國快遞物流行業內,菜鳥率先提出了“送貨上門、不上必賠”的承諾,并很快成為行業競相追隨的目標。在他的推動下,菜鳥先后推出了智選倉配、優選倉配,并將建設了6年的丹鳥升級為菜鳥速遞,以彌補商家對高品質快遞的需求。
物流業最具國際視野的CEO
公開信息顯示,萬霖畢業于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運籌學博士學位,之后在亞馬遜公司擔任全球物流戰略總監,近十年間參與領導了亞馬遜多個戰略項目。在一眾中國物流企業的CEO當中,萬霖是最具國際視野的一位。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萬霖2014年在美國期間就感受到中國快遞物流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智慧物流將大有可為。當時中國一天包裹量達到3800多萬件,而亞馬遜全球包裹量一天也不過幾百萬件,對比之下中國的快遞物流未來空間更大,創新需求也更多。同時他也對馬云在菜鳥成立時提出的“ 全國24小時必達、全球72小時必達”使命很心動。
2014年,萬霖毅然回國加入剛創立一年的菜鳥,擔任副總裁,負責國內供應鏈、國際等業務,并隨后在2017年接棒菜鳥總裁、CEO至今。
正是在萬霖的帶領下,菜鳥國際業務一路高歌猛進,連續推出了適合跨境電商的五美元十日達、全球五日達等產品,既能價格實惠,又有數字化支持,在全球三大國際快遞公司壟斷的國際跨境市場,找到了一條適合全球中小電商賣家的新物流模式。
與此同時,菜鳥過去幾年間在全球主要國家先后布下物流基礎設施,為現在菜鳥在國際業務上的領先搶得了先機。為中國B2C跨境電商提供更具性價比的物流服務,為海外買家創造服務確定性和極致體驗,是菜鳥海外業務近年來保持高速增長的核心動力。
菜鳥快速發展背后,萬霖本人相對低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菜鳥業務上。“以前大家覺得中國快遞業最低調的CEO是王衛,但萬霖感覺比王衛還低調”,一位長期與各大物流企業打交道的品牌負責人說。
這幾年菜鳥一路埋頭建設物流能力,萬霖也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在萬霖看來,做物流,沒有誰有“一招鮮”的秘訣,都是實打實地把事情給干出來的。
每年菜鳥主辦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是萬霖闡述一年一度戰略思考和業務策略的場合。他的風格是理工男一貫的嚴謹,只講干貨,數字論據一絲不茍。“比如國際快遞究竟是幾個工作日送達,還是自然日送達,他都希望能清晰的講清楚,希望給客戶和和合作伙伴最真實、準確的信息。”
在內部,他也是組織變革的率先推動者。早在幾年前菜鳥就推行了“縱到底、橫堅決”的總經理負責制變革,每個業務總經理成為經營和業務的一號位。菜鳥也率先探索了既有阿里特色,也有菜鳥屬性的組織文化——“阿里味、菜鳥勁”。這些都在后來被證明是先探索了一步。
“長期主義”成標簽
“智商比你高還比你勤奮”、“邏輯超棒”、“不眠精英”,是萬霖被菜鳥員工在內網貼上的評語。
萬霖作為菜鳥CEO,搭檔過張勇、童文紅和蔡崇信三任董事長。和萬霖一樣,菜鳥的核心管理團隊基本都是在菜鳥工作了8年以上,這在中國的互聯網、乃至快遞行業都是極其少見的。
一家公司管理團隊足夠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戰略執行的穩定性。過去幾年間,菜鳥一直沿著“數智化、全球化、產業化”的核心戰略向前發展。
萬霖自己也認為,物流的建設需要一個周期,往往要先于商業去布局建設,而不能等商業需要的時候再去建,那就來不及了。所以在菜鳥內部,“長期主義”是最高頻使用的詞匯之一。
他以全球化舉例說,菜鳥最初投入全球化的時候,就抱定了長期主義的決心,戰略必須穩定執行下去,“如果不是基于對商業、消費、社會等各方面的長期推動和長期發展利好趨勢的判斷,菜鳥很難做如此長期的基礎設施投入。
尤其是全球化這件事,菜鳥開始做的時候國際業務單量相對國內市場小,投入卻非常重,鏈路、周期都很長,一旦投入要面臨很多不可控因素,充滿了不確定性,必須有長期主義的心態。”
長期主義的事情還體現在多個方面。他是菜鳥內部客戶第一的堅守者。在他的要求下,每個業務總經理的最重要目標里包括了持續提升客戶滿意度的指標,“哪怕每年提升一點,持續堅持下來就會有顯著改善”。
過去幾年,菜鳥堅持每個季度評選服務客戶的“紅爛草莓”項目,他每次都是親自參與。對于反映客戶投訴的郵件,更是第一時間回復關心的問題。這也讓很多業務總經理對用戶體驗頗為緊張。
今年是菜鳥成立十周年,阿里巴巴也批準了菜鳥啟動上市探索,形勢一片向好。萬霖在此時提出菜鳥要進行二次創業,這又是一段長期主義的旅程。
“十年來,菜鳥把理想主義和長期主義融合在一起。站在新的起點,要把市場當作最好的價值試金石,在能力建設上攻堅克難,保持創業者精神,做好長期奮斗的準備。在十年內,把菜鳥建設成為全球領先的綜合數智物流集團。”萬霖通過內部信對全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