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市民反映,在一些社交軟件上,有人在拿公民個人隱私信息做著不法生意:只需要提供一個手機號碼,與該號碼相關聯的快遞外賣等詳細信息都能查到。
那么,事實是否如此?這又是如何做到的?看看新聞Knews記者與一名提供該服務的人員取得聯系,對方稱只需要一個手機號碼,就可以提供該號碼的詳細信息。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啟用了一個新手機號碼,完成了一次同城快遞,隨后將號碼提供給對方,付款委托其調查。幾個小時后就收到了此前快遞訂單的照片及詳細物流信息,收費為420元每次。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快遞面單要經過信息脫敏處理,而圖片上單號、收件人、收件地址均完整顯示且準確無誤??爝f公司物流網點工作人員表示,無關的外人,不可能知道個人信息。
還是通過這個網絡“賣家”,看看新聞Knews記者支付了1200元后拿到了另一個指定手機號碼的某外賣平臺的外賣記錄。在這份長長的execl表格里,包括了為測試而新下的訂單,所有訂單地址、價格、單號都能一一對上,連用戶給商家的備注都一覽無余。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些不法分子,普遍利用中介商代收代付數字貨幣結算等手段來逃避監管打擊。
專家表示,一般來說這些企業數據庫的保護級別和要求都比較高,除了數據庫遭到外部攻擊、內部人員“監守自盜”,對外接口往往也會成為數據泄漏的環節。
專家建議:除嚴格落實國家行業規定及加強安全監管以外,還可以考慮通過新技術手段來強化追溯,并健全個人對于自己隱私信息的授權管理制度。
提醒大家,平時一定要留個心眼,加強對自己信息的把控。在每一個信息授權環節都要謹慎,避免其他第三方獲取自己的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