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間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關系著國土空間治理,近年來愈發受到人們關注。這也是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地質科技與成果處處長龔緒龍關心和研究的領域。
今年全國兩會上,長期從事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調查評價和精細探測相關工作的龔緒龍,帶來了一份關于在長三角建設區域地下物流系統的建議。
長三角區域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也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物流最繁忙的區域之一。這一區域以全國4%的土地承載了超過全國22%的綜合貨運量。但與之相伴的,則是交通擁堵、交通事故頻發、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問題凸顯。
“若能利用地下空間資源在長三角城市群建設城市間區域地下物流系統,可在節約土地資源、緩解交通壓力、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龔緒龍表示。
今年1月發布的《2023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城市地下空間呈現“三心六片三軸”的總體發展格局,其中“三心”便包括了長三角城市群。這里也是我國新時期實現“功能復合、立體開發”集約緊湊型發展的重要區域。
在龔緒龍看來,在長三角城市群建設城市間區域地下物流系統有其必要性。
“地下物流系統不僅是解決‘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徑,且相比傳統貨運更為集約、經濟、安全、環保。”龔緒龍說。他用幾組數據作出比較:地下物流系統較擴建滬寧高速和在滬寧高速旁新建高速相比,分別可節約土地資源約186.15公頃、645.32公頃;地下物流系統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且每年可減少地面貨運產生的等效碳排放96.89萬噸。此外,城市間區域地下物流系統還是長三角城市群物流應急保障的重要抓手。
對此,基于前期研究結果,龔緒龍建議,推動沿滬寧高速先行示范建設城市間區域地下物流系統,制定發展戰略目標和具體任務,發揮先行示范效應。同時,還應建立健全相應的規劃管理體系,將地下物流系統布局規劃納入長三角城市群國土空間規劃范疇,并逐步建立開發審批、產業推進、行業管理、市場準入和質量監管等相關落地配套政策。此外,在地下物流系統規律認識、資金籌措、產業化發展等方面尚不成熟前,對地下物流系統可能涉及的地下空間資源以“規劃預留為主”,為后續發展留出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地下物流系統建設涉及地質勘查、城市規劃、物流、地下空間、交通工程等多學科交叉領域,各項技術尚難以統合。這對于技術集成是一大挑戰。
“應加快城市間區域地下物流系統技術集成與創新。”龔緒龍建議,加快城市間區域地下物流系統在“地質調查”“專項規劃編制”“復雜基礎設施大數據控制與集成”等多個領域的技術集成與創新,由此帶動長三角城市群地下物流行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