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末今年重點發力千元級智駕方案。
《晚點 Auto》獲悉,自動駕駛公司毫末智行獲得 3 億元人民幣 B2 輪融資,加上此前成都武發基金投資的上億元 B1 輪融資,毫末在半年內完成超 4 億元的 B 輪融資。
毫末 B2 輪融資由老股東九智資本和湖州長興設立產業招商基金共同投資。
九智資本最早投資毫末是在 2021 年,當年是中國智能駕駛領域投資的頂峰,頭部智駕公司幾乎都能拿到數億美元。短短兩年時間,資本對自動駕駛失去了耐心,錢涌向了 AI 大模型公司。
毫末判斷,2025 年,中國乘用車高階輔助駕駛的滲透率將會達到 70% 。對于智駕供應商來說,在城市 NOA (導航輔助駕駛)大規模量產前夕,拿到錢和訂單,活下去,才有可能勝利。
毫末智行轉向 “性價比”
2019 年,長城汽車將智能駕駛前瞻部獨立出去,成立了毫末智行。成立四年多來,毫末形成了乘用車智能駕駛、末端物流配送兩大核心業務,獲得的融資也超過數十億元。
雖然獨立運行,但毫末智行業務此前多來自長城汽車。截至目前,搭載毫末智能駕駛產品--HPilot 的長城車型超過 20 款,包括山海炮 HEV 版、新摩卡 Hi-4S 等車型,智能駕駛行駛里程近 1.4 億公里。
除了長城,毫末一直希望尋找到更多大型車企客戶,構建毫末的 “車企朋友圈”。2023 年 4 月,毫末官宣 3 家主機廠定點合同。有業內人士告訴《晚點 Auto》,毫末今年新獲得兩家主機廠合同,其中一家為頭部主機廠量產訂單。
汽車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甚至降價也不一定能把車賣出去。成本壓力傳遞到上游智駕行業,智駕供應商也打起了價格戰。
2021 年左右,能承載 NOA (Navigate on Autopilot,導航輔助駕駛) 的車型普遍起售價在 30 萬元人民幣以上,如華為服務的北汽極狐 Alpha S HI 版,和自研陣營中的蔚小理的多款車型等。
去年年初,大疆車載推出純視覺城區領航方案,將成本壓縮到 5000 元- 15000 元。性價比方案拿下包括大眾、五菱在內的多個車企。
毫末也想用極致性價比的策略搶奪市場,今年毫末重點在千元級無圖 NOH 智駕產品的交付工作。
去年,毫末推出第二代 HPilot 智能駕駛產品,主打 “性價比” ,分別是 HP170、HP370 和 HP570,報價為 3000 元、5000 元和 7000 元。其中,HP170 可以實現高速無圖 NOH,HP370 可實現記憶行車和泊車功能,HP570 可以實現城市點到點的智能駕駛。
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表示:“2024 年毫末會用 ‘極致性價比’ 的產品,開拓更多客戶,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和量產。”
智駕供應商拼客戶、拼資源
2021 年是毫末融資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國智能駕駛領域吸引投資的頂峰。
當年,量產輔助駕駛方案供應商 Momenta 從資本市場拿到 5 億美元,無人駕駛公司文遠知行、小馬智行也獲得超億美元的融資,甚至更冷門一些的無人駕駛卡車、激光雷達公司也能輕松拿到上億元融資。
短短兩年時間,資本對自動駕駛失去了耐心,錢涌向了 AI 大模型公司。
雖然投資環境遇冷,但智能技術迭代速度卻越來越快:從有高精地圖到無圖、從激光雷達到純視覺、從感知融合到 “端到端”。每一次技術迭代,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算力和資金。
以最近大火的端到端為例:海量數據驅動是端到端智能駕駛模型的關鍵,把海量數據變成端到端模型,需要大量算力,這涉及到數據處理能力和算力的儲備;大量的數據訓練出來的模型,如果要在車上成功運行,還需要高算力芯片。
毫末、華為等與主機廠深度綁定,并有成功量產和交付經驗,有機會開拓更多客戶。華為、大疆有其他業務作為支撐,有足夠現金流,可以支撐投入暫時看不到結果的技術。獨立供應商公司 Momenta、地平線等因為有多家車企訂單,也不容易被甩在后面。
最難生存的,是只綁定少數車企的智駕供應商,業內陸續傳出它們尋求收購、裁員的消息。資本遇冷,獨立智駕供應商投入新技術的資金有限;再加上單一車企客戶傳遞來的降本壓力,智駕供應商必然受到雙重擠壓。
隨著競爭的日益白熱化,未來幾年的智駕賽道,淘汰將會加速。領先的技術產品、極強的客戶資源都是競爭的關鍵。而充沛的資金,將成為活下去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