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國家重大工程,跨越伶仃洋,聯通深圳、中山、廣州三地,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自此,中山至深圳的車程從2小時縮短至30分鐘內,未來廣州南沙至中山僅需15分鐘,珠海和江門至深圳從2小時以上縮短至1小時內,珠江口東西兩岸的交通格局和想象空間徹底打開,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超8000萬人口,將攜手進入“1小時生活圈”。
(圖片來自網絡)
深中通道歷經7年前期研究、7年艱辛建設,全長約24公里,北距虎門大橋約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橋約31公里,采用設計時速100公里的雙向8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形成了15項世界首創的核心材料、關鍵技術,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建設貢獻了中國方案。
大灣區是我國經濟密度、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鐵公水空等運輸方式的一體化,能極大提高人口和貨物流動的效率,是大灣區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GDP總量更是占廣東五大都市圈GDP總量的約九成,常住人口超8000萬人,占廣東五大都市圈人口總量的約75%。深中通道通車,將極大提高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的“含金量”。有分析認為,深中通道的通車是大灣區一體化進程中的一道東風,未來隨著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大灣區有望成為事實上的“超級城市”,從而實現產業分工進一步專業化,創新經濟發展效率進一步提高,大灣區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據預測,深中通道開通后,日均車流量約為8萬到10萬輛次。深圳、中山兩市公交部門也將同步開通運營跨市公交專線。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將在航站樓開辟深中機場快線專屬候車區,并將在中山啟用深中航空港。深圳一側的隧道入口距離寶安國際機場路程不到1公里,這意味著,中山市幾乎擁有了一座“本地”的國際機場,航空資源極大共享。今后,珠江東西兩岸間的跨城通勤、產業合作、消費聯動將如虎添翼。
(圖片來自網絡)
中山市是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制造業基地,電子、電器、家具等行業的迅猛發展帶動物流需求急速擴張。深中通道通車前,從中山到深圳,要繞行廣州、東莞,走虎門大橋,而貨車不讓上虎門大橋,只能走南沙大橋,由于貨車較多,在橋上堵車半個小時以上是常有的事。相關貨運平臺數據顯示,每月往來深圳、中山兩地的跨城訂單有近3萬單,平均送卸貨的完單時效約3-4小時,每單運輸費用均在450元左右。深中通道的開通將全方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物流運輸網絡的優化提升。
中山制造業商品以往需通過接駁船運,或繞道從香港、澳門及深圳鹽田港出口。隨著深中通道的開通,與之直連的中開高速公路項目也將同步通車,從中山到江門等粵西城市也更加方便。深中通道的開通將極大促進深中兩地的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區域內物流資源的高效整合,更好助力產業經濟發展。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印發實施,《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空間布局、完善城市群和城鎮發展體系、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劃。時隔5年,2035年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脈絡逐漸勾勒,并愈發清晰。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也正以跨海大橋和跨海通道為重要載體,不斷為“灣區經濟”發展注入更多基礎性動力。珠江口自北向南已經有黃埔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橋5條跨江、跨海通道;此外,珠江口在建和規劃的通道有獅子洋通道、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澳門輕軌橫琴線,以及規劃中的深珠通道和蓮花山過江通道。
若上述通道全部通車運營,珠江口東西兩岸交通發展將更上一個臺階,更加有力推動廣東構建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推動大灣區向協同化、一體化發展,進而形成具有高附加值、高增長值的灣區經濟發展模式,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提供源源不竭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