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兩年前,何軍賢和李強開始接手四川德陽廣漢中通網點。
從原來的混亂管理到如今的制度規范,從原來的虧本經營到如今的常態盈利……如今這家網點已邁入快速增長的正向發展軌道,進港日均3.7萬件、出港超4萬件,市占率在當地突破40%。
中通快遞集團董事長賴梅松(中)與網點負責人何軍賢(左)、李強(右)合影
何軍賢和李強帶領網點實現逆襲發展的背后,是一次從場地設備、組織管理、末端建設到客戶服務的全面重構。
場地換新 + 設備升級
讓效率“跑”起來
“那時候,干得真是心里發虛。每個月一看賬單,就是赤裸裸的虧損十多萬元。”中通快遞四川德陽廣漢網點負責人何軍賢回憶起剛接手時的情形,語氣中仍透著一絲壓力。
“一臺老舊的翻板機、一堆雜亂無章的數據報表、數不清的派件異常,還有經常‘聯系不上’的驛站……別說盈利了,連每天在忙什么都搞不清楚。”一度,他也曾動過退意,但就在這個關口,他結識了熟悉管理、執行力強的李強。
兩人一拍即合,決定聯手試一試,看能不能把這個幾乎“快撐不下去”的網點重新扶上正軌。
李強剛到網點的第一天,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個逼仄又擁擠的老場地——1000多平方米的場地像個“迷宮”,進出貨車輛七拐八繞。
“分揀員一天到晚不是在分貨,而是在找位置、繞障礙,效率低得嚇人。”更棘手的是,那時靠一臺舊翻板機苦撐,每小時最高分揀量不過四千票,格口數量也嚴重不足,快件堆積如山、周轉緩慢。分揀人員經常忙到早上9點半才能分揀完,派件時效嚴重滯后,客戶投訴與問題件頻發,整個網點如同深陷泥潭,越掙扎越被動。
“那時候我只有一個想法:如果不徹底改頭換面,這個網點遲早會撐不下去。”李強說。
面對嚴峻的現實,何軍賢和李強決定首先從“硬件”下手。2023年9月,果斷將網點搬遷至3000多平方米的新場地,清晰劃分出操作區、裝卸區、停車區,各個區域動線規劃科學合理,整個操作環境煥然一新。同時,他們引進了全新的環形交叉帶自動分揀設備,格口增加到222個。
設備正式上線的第一天,所有員工直呼“驚艷”:“以前要忙到九點半才能分揀完,現在早上八點就能出第一車,效率至少翻了一倍。”李強笑著說。
設備升級帶來的不僅是時效上的“搶跑”,更在人效上實現了突破性提升。如今,網點操作組人數更加穩定、工作節奏合理,整體勞動力使用效率提升了30%以上,運營成本也穩步下降,網點運營由此進入了良性循環。
精細管理
“賬要算清、人要用對、數據要盯牢”
效率提升只是網點“止損”的第一步,真正讓它從泥沼中逐步走向穩健盈利的,是李強和何軍賢在管理上的一場深度革新。
他們從組織架構入手,對網點進行全面梳理,將整個團隊劃分為七個職能部門,覆蓋操作、客服、數據、財務、行政等關鍵環節,并明確每一個部門的職責邊界。
“誰負責什么、該完成什么、出問題誰來管,必須說得清、扛得住。”李強這樣要求。每個部門都設立了負責人,不再只盯表面指標,而是對每天的數據、每筆費用、每項任務都要“親自過手”。所有流程都必須“有記錄、有反饋、有追蹤”,確保不留空檔、不留死角。
為了讓管理形成節奏,他們推行“每周復盤 + 每月結算”的機制:每周一召開例會,部門負責人輪流匯報上周暴露的問題,現場制定解決方案;每月底統一分析數據,復盤成本、核對異常、查找管理短板,做到心中有數、執行有力。
在財務管理上,他們尤其“較真”。李強說得直白:“每個部門必須盯緊自己手里的賬,當月運營費用絕對不能高于上月。一旦超標,部門負責人必須說明原因、拿出整改措施,并確定整改見效時間。”
在李強看來,“糊里糊涂地花錢,是一個網點走下坡路的開始。”
在人事管理方面,他們也不講情面。原先部分崗位存在“人浮于事”甚至“關系戶”現象,兩人接手后便明確規定:只要工作不認真、沒有執行力,無論背景、資歷如何,一律調整出局。與此同時,那些在基層工作表現突出、責任心強的年輕員工,被及時提拔至管理崗位,讓想干事、能干事的人真正擁有施展空間。
“我們搭建的是一個能跑起來的班子,而不是一個擺設的架子。”何軍賢堅定地表示。經過這樣的革新,網點的管理架構日漸成熟,層級清晰明確、分工高效,各部門之間配合默契,各項決策快速落地。
“執行力和魄力,是一個網點最底層的穩定器。”何軍賢補充道。2024年12月,中通快遞集團董事長賴梅松來到四川德陽廣漢網點參觀,看到網點運營井然有序、士氣高昂時,提出了一個小而關鍵的建議:可以在操作區設立一塊“龍虎榜”,將服務質量優秀、散件業績突出的員工展示出來,并給予獎金激勵和表揚。
董事長的建議剛一提出,第二天,“廣漢網點龍虎榜”便出現在操作區最顯眼的位置上。“這塊榜一掛,業務員們的勁頭立馬就不一樣了。”何軍賢笑著說,“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近30%,破損率也顯著降低。大家開始比著干、搶著干,現場精氣神完全不一樣了。”
驛站商業化
末端“小生意”帶動服務“大效益”
網點的“第二條增長曲線”,來自于末端驛站的商業化轉型。
“以前的驛站說好聽點是合作伙伴,說不好聽點就是‘各掃門前雪’。”何軍賢回憶道,“那時候很多門店不上報數據、不積極配合客服,也很少主動攬收件。”這種狀態下,驛站不僅無法反哺網點,更無法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
于是,網點管理層痛定思痛,在與區域內驛站積極溝通協商后,決定全面推進驛站商業化改革:明確要求門店除了日常的攬件、派件之外,必須具備一定的自主盈利能力。
李吉祥是兔喜生活德陽廣漢北城云璟門店的負責人。去年,他一次性租下兩間相鄰的店鋪,并大膽打通,改造成一個面積更大的社區便民超市。“我特意把取件的區域設計在超市最里面,這樣顧客進來取快遞,就一定會經過前面的商品區,難免就想順手買點什么。”李吉祥笑著介紹,如今他的門店依靠“快遞+商業”的模式,每天收入穩定在三千多元左右,成功實現了驛站商業化轉型的初衷——“以快遞帶動人流,用商業創造利潤”。
兔喜生活德陽廣漢北城云璟門店的負責人 李吉祥
目前,四川德陽廣漢網點區域內已有70%以上的驛站完成商業化轉型,日均每個門店營業額普遍達到2000—3000元,表現突出的甚至突破了萬元大關。收入增加后,不少門店主動參與散件業務拓展,服務質量也提高了不少。
李強對此頗有心得:“門店賺錢了,自然更愿意主動服務客戶,配合公司的經營管理。為進一步激勵驛站積極性,我們還特意將‘到邊到角’政策向末端傾斜,把利潤空間更多地讓給門店和業務員,‘只有拿出存量,才能創造增量’。”
此外,網點針對區域內快件量較大的驛站,專門規劃設計出定制化配送路線,由業務員駕駛三輪車直接將快件送達門店,返程時還能順道攬收這些驛站的出港散件。與此同時,每個區域都配備專職業務員,專門維護上門件客戶和散件客戶的關系,讓業務員有更多精力和時間專注于散件攬收。
“這種模式其實就是轉換了一種思路,”何軍賢解釋道,“實行直分直送以后,網點派送成本顯著降低,業務員的工作量減少,不需要再進行二次掃描,服務質量隨之提高,人員穩定性也得到保障。”如今,末端門店不再是服務鏈條中孤立的末梢,而是成為了整個四川德陽廣漢網點重要的效益增長引擎。
直面難題、主動解決
用定制化服務贏得客戶信任
李強始終堅信:“客戶滿意度,是衡量網點能否長期發展的第一標準。”因此,在四川德陽廣漢網點,所有重點客戶都由市場團隊堅持定期上門拜訪,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只有與客戶面對面,才能真正了解到客戶最關心的問題,做到精準服務。
健禾樂培是當地一家主營谷豆面包的食品企業,從2023年起就與中通網點保持緊密合作。由于產品均為當天新鮮現做,因此對配送時效要求極高。
“最初合作時,趕上旺季貨量激增,時效一度沒能跟上,客戶的抖音店鋪物流評分甚至跌到了3分以下。”李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發現問題后,我們立即行動,迅速增配了一輛9米6的專用貨車,每天安排專人提前上門攬收。考慮到面包類食品包裝易破損,網點特別為這輛‘專車’加裝了升降板,減輕了員工裝卸的負擔,也有效降低了破損率。”通過這些舉措,客戶的物流評分成功回升至滿分5分,日均五千票的業務量,也從此只發中通一家。
“客戶能不能留下來,看的就是出問題之后你的態度。”這是李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酸掌柜是一家銷售即食雞腳的客戶,日均發貨量高達十多萬件。由于單量巨大且包裝易破損,賠付問題頻繁,曾讓不少快遞網點望而卻步。然而,四川德陽廣漢網點主動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網點專門成立售后處理小組,積極幫助客戶優化包裝方案,降低破損風險。面對依然發生的問題件,網點內部快速審核,主動承擔責任,并第一時間與客戶取得溝通協調,展現出積極負責的態度。
“其實關鍵就在于態度,”何軍賢說,“出了問題,我們從不推卸,而是第一時間從自身找原因,讓客戶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和解決問題的決心。”通過一系列定制化的精準服務舉措,加上面對問題積極解決的態度,四川德陽廣漢網點不僅穩固了與現有客戶的合作關系,更贏得了口碑,帶來了更多潛在客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