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個城市最冷?有人說是位于中國大陸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市。
最北之地,并非“最冷”。距離漠河市約200公里的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歷史記載最低溫度零下58攝氏度,被稱為“中國冷極”。極端嚴寒使得這里人煙稀少,生活不便。在這片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登記在冊人口僅超11萬。
“我們這兒一年有八個月,路上都蓋著三四十公分的雪,現在5月還下大雪呢。”陶樂然是根河市的一名快遞干線運送司機,每天往返于市區和幾百公里外的鄉鎮。“冬季又長又冷,沒要緊事大家都不愿出門。好在近年來,我們這兒也成了‘包郵區’,大家都開始拼單了,大件小件不斷。我的工作相當于給大家行個方便。”
2024年9月,拼多多在此前首創中轉集運模式的基礎上宣布減免偏遠地區物流中轉費,即平臺商家發往內蒙古的訂單,只需發至中轉倉,從中轉倉二次發貨至目的地的費用由平臺承擔。自此,發往根河市的快遞開始經沈陽市中轉,既降低了商家發貨成本,二段發貨時效也從5天以上壓縮到3天之內。
2025年4月,拼多多推出“千億扶持”計劃,加碼推動“電商西進”,通過降低物流成本助力優質供給向西加大供應。受之影響,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加入,根河市的消費者因而能買到更多以前買不到的好東西了。
陶樂然有輛6米多長、約3米高的小貨車,跑遍了根河市的四個偏遠鄉鎮,風雪無阻。2024年10月以來,他明顯感到小貨車更“滿”了,“以前偶爾才裝滿,現在幾乎趟趟都是滿的。”
在“中國冷極”,每天有不少快遞員穿梭在街頭巷尾,僅陶樂然所在的站點快遞員就突破10位。隨著電商成為當地居民生活采購的主要渠道之一,他們撐起了快遞包郵到家的“最后一公里”,將來自西伯利亞的徹骨寒意抵擋在門外,讓本地人足不出戶就能“買全國”。
“中國冷極”包郵了
根河市地處大興安嶺北段西麓,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由于這里海拔高、緯度高、迎風背陽,易形成極端低溫天氣,全年封凍期長達210天、無霜期有70天、供暖期長達9個月。
“我們這兒冬季零下40度是常態,零下50多度也有。出門走一圈,霧大到甚至找不著伴兒。”陶樂然開玩笑地表示。作為土生土長的根河人,他不僅對冰天雪地習以為常,還對鄉鎮街道的位置了然于胸。每天凌晨,陶樂然都會開著那輛相伴了10年的小貨車到快遞站點,在老板田野的安排下,裝上幾百件包裹,送往根河市下轄的幾個鄉鎮。
這個站點已經承接拼多多平臺訂單五年了,日包裹量漲了十多倍,員工也越來越多。田野招來的二十幾名員工,一半都在負責配送工作,覆蓋整個根河市區和鄉鎮,陶樂然是偏遠鄉鎮干線快遞員之一。
從根河市區到北部的滿歸鎮,一路會穿過白雪皚皚的大興安嶺樺樹林,途經因冬季寒冷得名的“冷極村”,繞過中國最后的“使鹿部落”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才能到達最后一個快遞收貨點。
▲隨著電商西進持續推廣,拼多多快遞可包郵送達“中國冷極村”。方輝|攝
這條路線單程約6小時,遠處的山和近處的雪,白茫茫連成一片,很容易產生視覺疲勞。遇上大雪封路,1-2小時車就被埋了,只能等待救援。夜間行車更難,偶有黑熊、狍子下山覓食,不熟悉路況的人根本不敢開。陶樂然跑過這條線路不下2000次,“每次都是天不亮就上路,夏季有時能趕在天黑前到家,冬季遇上大雪封路就沒個準兒了。”
達斡爾族的“寶媽”德開娜也在田野的站點工作,雖然不用像陶樂然那樣,每天開幾百公里送貨,但她依然需要與極端天氣對抗。今年3月根河市下了場大雪,白天太陽曬著地表層的雪融化了,晚間又下起來,不到15分鐘,她那輛四輪電動車就托底(車底盤與冰雪、冰棱碰撞的現象)了,“車一會兒就陷雪里,根本走不動。”
長年累月的風雪不僅容易導致惡劣的路況,對在外工作人員的保暖措施也是重大考驗。雖然車里都配有供暖設施,但陶樂然和德開娜出車時帽子、圍脖、手套、棉襖、護膝全都穿戴得整整齊齊,一件不落。
冬天最冷時,“正午到店里吃飯,跟老板講話都凍得冒‘大白煙兒’”。只要走下車,帽檐、眉毛、睫毛上立刻結一層霜,德開娜擦完不到一分鐘又結上了,“像圣誕老人一樣”。刺骨的寒風刮過,稍不注意還會被凍傷,陶樂然常常干活時沒發現,等回到家耳朵像被針扎一般疼,只能涂凍瘡藥緩解。
四五年前,田野的站點剛承接拼多多平臺包裹配送服務,市區發往鄉鎮的包裹每天只有幾十件,為了節省成本就沒有雇專人送貨,而是找順路車帶到提貨點,通常2-3天派送一次。近兩年,拼多多平臺包裹明顯增多,已經占到站點日包裹量的一半以上,他這才找到陶樂然跑鄉鎮專線。
“特別是拼多多推行快遞中轉包郵模式后,站點包裹量又攀上了一個新臺階,連一些偏遠鄉鎮都有不少用戶拼單。”田野介紹,現在只要不封路,陶樂然那輛小貨車每天都會裝得滿滿當當,奔向鄉鎮村屯。
雪原上的物流“冰山”化了
因為地理位置偏遠,根河市過去一直被劃在“包郵區”之外。有近十年網購經驗的根河人田宇清晰記得,七八年前在線上買東西,不是被提示“收貨地址不包郵”,就是需要額外支付郵費,“經常郵費比商品貴。”三四年前,有些商品開始包郵,卻又遇上新問題,“配送時效慢,一周以上才能到。”田宇打趣著說,“包裹經常要去出個差”,繞到西安轉一圈再回到呼倫貝爾,最后發到根河市。
轉變發生在2024年10月。細心的田野發現,每天有不少快遞面單的號碼都指向一個新城市——沈陽。開始是幾十件小包裹,沒過多久數量成倍增加,他一番打聽才知道,這些都是經沈陽中轉倉發到根河市的包裹。
2022年,為了消除偏遠地區消費者網購“不包郵”的痛點,拼多多聯合第三方物流服務商首創中轉集運包郵模式,即商家只需將商品寄到中轉倉,由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將商品從中轉倉統一集運至目的地,從而發揮快遞運輸規模化、集約化優勢,減輕商家發貨成本。
全新的快遞運轉模式為優質好物西行降低了物流門檻。不過,由于內蒙古呈狹長形,東西長約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為了進一步改善蒙東消費者的網購體驗,拼多多平臺決定在東北地區增設一處中轉倉,以提升履約時效。
彼時恰逢拼多多推出“百億減免”計劃,一個重要舉措是由平臺承擔全部偏遠地區中轉訂單的二段發貨物流費。這在行業內尚屬首次,進一步降低商家物流成本的同時,也激發了偏遠地區的消費需求。內蒙古等西部省份訂單開始增長,業務人員也在抓緊時間選址。
▲2024年9月,拼多多宣布免除商家偏遠地區物流中轉費,該項費用全部由平臺承擔。
9月末的沈陽,早晚都透著涼意,風刮得人打哆嗦。拼多多業務人員一早就帶著供應商從南跑到北,又從東轉到西,兩天時間考察了七八個倉庫,最終將中轉倉定在沈陽市鐵西區。一周內,倉內掃描、分揀等設備全部到位,人員培訓完畢,并實現初期周轉訂單目標。業務人員介紹,沈陽中轉倉建設好后,二段發貨時效現在已經壓縮到3天左右,部分城市甚至可以實現次日達。
▲田宇從拼多多上購買了各類生活物件,不少都經沈陽中轉。
2025年田宇喬遷新居,新房的大小物件都從拼多多上購買。“四年前在拼多多買過一個冰柜用著很好,這次又買了個洗衣機。一千多塊,四五天就包郵送上門了,非常方便。”田宇笑著說,今年平臺補貼又升級了,小到拖把、掃帚、清潔劑,大到家用電器,全都有活動,“我們已經習慣了用拼多多買東西,一個月能收三四十個包裹。”
田宇最喜歡在拼多多上買冰箱貼,“透過巴掌大的一塊東西就能了解其它城市的美,看到山川和海洋,總讓我有一種想去看看世界的熱情和沖動。”快遞送上門,她馬上就拆開來貼到廚房的冰箱上,“做飯看、喝水看、打掃衛生也看,很開心,感覺離這些地方很近。”
透過廚房的玻璃窗,田宇隱約還能聽到德開娜的小貨車軋過屋外積雪的聲音,咯吱咯吱作響,雪地上的車轱轆印越來越遠,通往“中國冷極”的更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