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對我國就業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數字經濟催生出的各類靈活就業崗位是我國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渠道。
由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和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2023中國新型靈活就業報告》顯示,無論從招聘端還是求職端看,靈活就業人員規模約占到總體就業人員規模的五分之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靈活就業人員約2億人。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院長馮帥章對第一財經表示,雖然靈活就業本身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按照勞動關系或是職業特征等都可以對其進行定義,但在數字經濟時代靈活就業人員快速增加是一個大趨勢,尤其是以平臺就業為特征的新型靈活就業供需兩旺,已經是勞動力市場很重要的一部分了。
數字經濟規模超50萬億
自2016年G20杭州峰會提出數字經濟是中國創新增長的新引擎和新途徑以來,我國數據經濟總體規模及GDP占比不斷上升。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顯示,隨著數字中國的走深走實,數字經濟總體規模一路向上,從2017年的27.2萬億元,一路躍遷到2021年的45.5萬億元,并于2022年首次突破50萬億元大關,達到50.2萬億元。同時,數字經濟占GDP比重也從2017年的32.9%擴大到2022年的41.5%。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力量和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稱,我國數字產業規模穩步增長,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5.4萬億元,同比增長5.5%;軟件業務收入達 10.81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超1.2萬億元,同比增長15.5%。
上述報告還顯示,全國網上零售額達 13.79萬億元,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7.2%,創歷史新高。數字企業創新發展動能不斷增強。科創板、創業板已上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中,數字領域相關企業占比分別接近40%和35%。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8月28日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
以數字經濟為內容的產業變化促使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形成新就業和新產業。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在近日舉行的2023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上表示,數字經濟創造新崗位和新行業,增加大量就業機會,當下的就業平臺主要以工業互聯網平臺、信息內容平臺、電商平臺、靈活用工勞務平臺為主,2020年工業互聯網帶動就業超2810萬人,游戲、電競、直播、網絡文學這四個數字文化行業一共創造了3000萬就業。
智聯招聘董事長、CEO郭盛表示,中國經濟的二元性日漸明顯,數字經濟和傳統經濟中的數字經濟領域增勢迅猛。隨著數字技術與各種工作場景相互融合,企業與人才都對數字技能越來越重視,數字化崗位招聘規模大幅增長,“新風口”帶來“就業新選擇”。
數字經濟驅動新型靈活就業發展
數字技術對傳統行業的滲透越來越深,與實踐應用結合的場景越來越多,一系列數字技術新職業應運而生。2022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首次標注了97個數字職業。
《2023中國新型靈活就業報告》稱,與傳統就業形態相比,新型靈活就業由現代信息網絡和通信技術所驅動,雇傭關系相對靈活,工作自主權較高,進入門檻較低。
馮帥章表示,與2018~2020年相比,2020~2023年新型靈活就業招聘需求占比均有所提高,無論從招聘端還是求職端看,靈活就業人員規模約占總體就業人員規模的五分之一。
報告將新型靈活就業分為八類工種,即平臺電商、生活配送、生活服務、平臺微商、知識服務、自媒體、平臺直播、共享出行司機。進一步看,這八類工種都跟互聯網平臺有很大關系,像知識服務和自媒體完全是在線上,而生活服務、生活配送、共享出行等是線上線下相結合。
在新型靈活就業的八類工種中,生活配送和平臺直播需求占比最高。其中,生活配送工種占比最大,2023年第一季度達到69%。平臺直播工種占比位居第二,2023年第一季度達到18%。從行業看,交通/運輸/物流/倉儲行業中新型靈活就業招聘職位占比高達44%,排名第一,其次是文化/傳媒/娛樂/體育業,占比為27.7%。
馮帥章表示,相較于傳統職位,新型靈活就業職位能提供的工資更高,但福利水平較低。女性、年輕人、缺乏工作經驗及高學歷人群,更想尋找新型靈活就業職位。
這份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士參與靈活就業,新型靈活就業求職者與投遞職位之間,普遍存在學歷過度匹配情況,求職者向下投遞較為常見,即自身的人力資本水平高于所投遞職位的要求,出現過度匹配現象。
新型靈活就業求職者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求職者占比分別為45.5%和6.2%,均高于傳統就業求職者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求職者占比(42.6%和5.4%)。
從薪資福利看,新型靈活就業職位提供的工資水平更高。例如,傳統就業職位中最常提供的工資水平為6001~8000元,占比為24.8%,而在新型靈活就業職位中,最常提供的工資水平為10001~15000元,占比高達30.3%。
數字經濟下的新型靈活就業也對標準雇傭關系產生了沖擊,許多靈活就業勞動者不能被現有的以就業單位為基礎的勞動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覆蓋。
報告顯示,新型靈活就業職位提供的福利水平低于傳統就業職位。傳統就業職位的社保覆蓋率在2022年第三季度之前基本上保持平穩,約為65%;新型靈活就業職位的社保覆蓋率持續下降,2023年第一季度占比只有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