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全力“活下去”似乎已經成為各方接下來最大的愿望。
艱難的2023年過去了,2024年物流人的日子會好過點嗎?恐怕仍然會有點難,從近段時間國際物流巨頭紛紛裁員中便能看出端倪。
▍裁員接連來襲
當地時間1月30日,UPS宣布將裁員1.2萬人。報道稱,這家包裹遞送巨頭正在貨運量放緩的情況下調整業務。UPS CEO Carol Tome在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上表示,此次裁員將為公司節省約10億美元的成本,因為公司度過了“艱難而令人失望”的一年,所有業務部門的交易量、收入和營業利潤都有所下降。
近段時間以來,裁員的遠不止UPS一家。1月24日,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消息,為了更好地實現未來的可持續增長,eBay宣布將裁員約1000人,占全職員工總數的9%。1月9日,據Freightwaves報道,聯邦快遞管理層正在尋求通過提前退休的方式裁減多達400名機組人員,同時減少飛行員的最低工資。2023年12月19日,馬士基表示,公司計劃2024年裁員3500人,以應對市場低迷的挑戰。未來幾個月將裁減多達2500個工作崗位,剩余人數裁減計劃將持續到2024年,使公司的總職位數量減少到10萬個以下,裁員將涉及整個公司范圍;更早一些時候,美國供應鏈初創公司Flexport宣布作為削減成本計劃的一部分,計劃在全球裁員約20%……
其實,自2023年開始,不少物流巨頭都在通過裁員的方式來實現降本,這一現象已屢見不鮮,并成為企業節省開支最直接的手段。這幾年,破產、倒閉等更是頻頻在國際物流巨頭身上上演,有的是全球排名前列的巨無霸,有的是經營百年的物流名企,也有的是曾經備受資本追捧的新晉翹楚。可見,在這個充滿變數與挑戰的當下,物流巨頭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巨頭們尚且如此,其他中小型物流企業的日子過得更是“戰戰兢兢”,步履維艱。拼全力“活下去”似乎已經成為各方接下來最大的愿望。
▍收入銳減下,只得“節流”
在梳理上述裁員資料中,不難發現在艱難的市場環境下,控制成本變得越來越重要。
正如UPS裁員的背后是業績不佳,貨量下滑。去年9月,UPS首席財務官Brian Newman曾透露,由于貨物量的轉移以及銷售渠道拉動速度的減緩,2023年Q2的貨物量每天減少了約120萬個包裹,其中約100萬個與貨物量轉移有關。在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季度,UPS整體每日包裹量較上年同期下降近220萬個,下降9.4%。2023年7月的包裹轉移雖沒有6月那么嚴重,但仍超出預期。
而且,在競爭對手的“猛錘”之下,UPS也顯得力不從心。UPS CEO Carol Tome表示,被轉移的貨物量平均分為三等分,分別交給了FedEx、USPS和地區快遞承運商。對此,布勞頓資本有限責任公司的首席合伙人唐納德·布勞頓則說道,除非貨主在FedEx方面遇到服務問題,否則流向FedEx的包裹將很難返回給UPS。此外,近幾年,亞馬遜不斷加快物流網絡的建設和布局,以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確保運輸時間和最終客戶的交付體驗,并表示未來將采取更多措施來降低對UPS的依賴。據報道,2023年8月,亞馬遜宣布重新啟動其亞馬遜運輸服務,旨在與UPS和FedEx等競爭;隨后亞馬遜又宣布推出亞馬遜端到端物流供應鏈管理服務,進一步完善其物流服務能力。在自身貨量下滑,競爭對手“出奇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UPS終于還是扛不住了,而裁員便成為主要的削減成本方式。
再來看全球航運巨頭赫伯羅特。1月30日,赫伯羅特發布2023年業績預告。報告期內,其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和息稅前利潤(EBIT)較上年度均大幅下滑,其中2023年第四季度EBIT虧損3億美元,赫伯羅特公告中稱數據符合預期。根據初步的未經審計的數據,赫伯羅特2023年營收為194億美元,同比下跌47%;EBITDA為48億美元,較2022年減少156億美元,同比下跌77%;EBIT為27億美元,較2022年減少157億美元,同比下跌85%。對于營收與利潤下滑,赫伯羅特總結稱歸因于2023年全球供應鏈正常化導致運費下降。而年底的紅海沖突對貨運量產生負面影響,船舶不得不繞行好望角,從而延長了航行時間。
再來看全球貨代巨頭德迅。2023年10月底,德迅公布了其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業績。財報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德迅收入為6.88億瑞士法郎(約6.79億美元),同比下降53%;息稅前利潤(EBIT)為9.24億瑞士法郎(約10.33億美元),同比下降52%;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同比下滑42%,至11.09億瑞士法郎(約12.4億美元);凈營業額為99.72億瑞士法郎(約111.5億美元),同比下降46%;毛利同比下降23%至27.12億瑞士法郎(約30.32億美元)。
國際物流巨頭尚且如此,國內物流企業的日子顯然也不好過。如貨代企業,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3年,累計注銷吊銷的貨運代理相關企業4.46萬家,相比2022年增加了10.4%。再如與物流相關的企業,截至2023年12月7日,2023年與物流相關的企業注銷吊銷量高達85.31萬家,這一數據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全年分別為45.87萬家、63.59萬家、61.06萬家。這些企業倒下的原因無非就是大環境不佳、行業競爭加劇、自身運營發展受限、賬期過長等,而在這過程中,成本優化后的裁員、欠薪、跑路成為家常便飯。
而數據則是有力說明:2018-2022年分別完成營業性貨運量506.29億噸、462.24億噸、464.40億噸、521.60億噸、506.63億噸,而2023年上半年,完成營業性貨運量259.3億噸,同比增長6.8%。在2022年因疫情造成貨運量下滑的基礎上,2023年上半年貨運量雖有所增長,但這樣的增幅并不具有代表性,只能說明比2022年略有好轉,行業修復還在進行中。
▍持續的沖突帶來更多的困難
近段時間,紅海緊張局勢加劇,已波及全球供應鏈。據新華社報道消息稱,受紅海局勢持續緊張影響,埃及蘇伊士運河船舶通行量降幅明顯。據蘇伊士運河管理局2月3日發布的消息,運河今年1月收入較去年同期減少近一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主席烏薩馬·拉比耶告訴媒體:“去年1月,我們的收入為8.04億美元,而今年1月為4.28億美元,這意味著減少46%。”今年1月,蘇伊士運河船舶通行量同比減少36%。
以汽車出口為例。據中國經濟網2月3日報道稱,最近雷諾韓國汽車發布的數據顯示,受到紅海危機影響,上個月企業的汽車出口量急劇減少。據了解,雷諾韓國汽車工廠制造的整車主要用于出口,其中多達九成面向歐洲市場。隨著紅海危機的不斷發酵,從釜山到歐洲的汽車運輸船越來越難找,目前等待出口的數千輛整車積壓在工廠內。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雷諾韓國汽車的出口量已經減少至226輛,相比去年同期驟減超過九成。
統計顯示,在韓國外貿運輸中,海運的占比高達99%,韓國向歐洲出口IT設備、電池等尖端產品,通常也都要經過紅海。最近韓國貿易協會表示,韓國七成以上的進出口企業都因為紅海危機陷入物流困境。一些企業為了能夠盡快交貨,加班加點趕工來提高生產速度,還有企業考慮采用航空運輸。
但紅海危機短期內似乎難以終結,世界銀行網站上月刊發的評論文章對危機的進一步影響深表擔憂。文章認為,一般而言每年1月和2月是紅海航運淡季,因為這段時間的需求并不旺盛。不過,到了3月和4月,全球貿易需求通常會更旺盛,如紅海危機到3月和4月仍然持續,則將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其危害性可能不亞于新冠疫情期間的全球供應鏈危機。
當然,在不少企業生存困難之際,一些發展態勢良好的企業正摩拳擦掌,虎視眈眈地瞄準更大的并購標的,以擴充自己的市場份額。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2024年,各方面臨的環境仍然充滿挑戰,還在牌桌上的玩家們仍須小心,否則一招不慎,則滿盤皆輸,出局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