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國字號”樞紐上新,武漢脫穎而出。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新一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共26個國家物流樞紐入選。
加上本次入選的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武漢已經有4個物流樞紐入選了“國家隊”,成功躋身強樞紐行列。
自2019年起,這已經是我國發布的第6批、共計151個國家物流樞紐。經過六年建設,我國的物流樞紐分布實現了地域間的初步平衡,強樞紐城市顯現。
武漢漢口北國際貿易城航拍圖。
強樞紐城市,為什么不在北上廣?
物流樞紐是集中實現貨物集散、存儲、分撥、轉運等多種功能的物流設施群和物流活動組織中心。
而國家物流樞紐的特點體現在,往往輻射區域更廣、集聚效應更強、服務功能更優、運行效率更高。
所以,布局國家物流樞紐越多的城市,往往擁有更強的物流活躍度和通達度,從而激發更強的物流經濟。
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關于印發《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提出:到 2025 年,布局建設 150 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
六年多過去了,這些樞紐都落在了哪些城市?
重慶、西安、青島、深圳、武漢、昆明脫穎而出。
大剛觀察(DGbeacon)統計發現,重慶是國家物流樞紐類型最多、最全的城市。
截至2023年,重慶已經擁有了港口型、陸港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共5個國家物流樞紐。西安、青島、深圳則分別擁有四個。
到了今年,武漢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昆明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入選,武漢和昆明的國家物流樞紐也均增至4個,成功躋身“強樞紐”城市行列。
細看之下,國家物流樞紐的分布與城市經濟體量并不匹配,今年上半年GDP十強城市中,廣州有3個樞紐入選,上海、蘇州、成都有2個入選,而GDP全國第2的北京僅有1個入選。
這是因為,國家物流樞紐的規劃建設中,相較經濟體量,區位條件、空間布局是更重要的考量因素。
例如,重慶、武漢均位于長江干流,果園港和陽邏港分別是長江上游和中游重要的樞紐港。在2017年和2021年,中歐班列早早地駛入了這兩個港口,實現鐵和水聯運的無縫銜接。
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也要考慮地區間的發展平衡。
《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中就提到,我國物流樞紐分布不平衡,西部地區明顯滯后,部分地區還存在空白。
所以,規劃同樣強調,要兼顧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加強物流樞紐設施薄弱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物流軟硬件設施建設。
這在當前的強樞紐布局中已經有所體現。
當前擁有4個及以上國家物流樞紐的6座城市中,西安位于西北部,重慶、昆明位于西南部,武漢位于中部,深圳位于華南,青島位于華東。
整體的分布格局也呈現出了東西部的平衡。
目前151個國家物流樞紐中,東部地區占了54個席位,西部地區則有52個。中部和東北分別有33個、12個。
從物流樞紐到樞紐經濟
國家物流樞紐分布得更平衡,也體現在分布類型上。
目前151個國家物流樞紐中,有32個陸港型、15個空港型、24個港口型、29個生產服務型、33個商貿服務型。整體而言相對平衡。這也是近年來建設布局的結果。
日前公布的26個國家物流樞紐中,生產服務型和商貿服務型分別占了8個、9個。陸港型、空港型、港口型則分別僅有3個、2個、1個。
而2019年公布的首批名單中,則是截然相反的局面。陸港型和港口型的占比更為明顯,分別6個、7個,生產服務型(含合并建設類型)和商貿服務型則分別僅有3個、5個。
從大剛觀察(DGbeacon)在下表的統計中不難看出,近年我國的國家物流樞紐布局重心,正從陸港型、港口型,向生產服務型和商貿服務型轉移。
信息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大剛觀察制表
要想了解變化發生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各種樞紐類型間的不同。
信息來自《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大剛觀察制表
陸上邊境口岸型樞紐主要依托沿邊陸路口岸,對城市地理位置具有嚴格的要求。所以,大多數城市的目標主要在另外“五型”樞紐的建設。
例如武漢,2022年發布《武漢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要高標準建設“五型”國家物流樞紐。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三類物流樞紐銜接的是運輸方式,其主要聚焦綜合的運輸服務,依托的是鐵路、港口、機場的機場設施的完善與合作。
生產服務型和貿易服務型不同,這兩種樞紐類型建設要么依托產業集聚區,要么依托商貿集聚區,明確了與垂直的產業甚至行業的銜接。
產業聚集區和消費市場,背后是生產和消費,更是人流、資金流和技術的匯集。
而“樞紐”的建設,更是對這幾大生產要素的疏通和聚集。
資源聚集,才能吸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集聚,從而實現更大的規模效應。
以江蘇南通市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為例。
高端紡織、新材料是南通的兩大千億產業級產業集群。圍繞這兩大集群,通過加強區域內商貿物流資源的整合,南通市目前已經吸引了紡織、冶金、塑料等產業上下游制造商、貿易商聚集發展。
從“物流樞紐”到“樞紐經濟”,需要更多的生產服務型樞紐和商貿服務型樞紐。
而“吸引各類要素聚集,助力發展樞紐經濟”,正是此次納入建設的26個樞紐的特征之一。
打造“商貿服務型樞紐”
武漢為7.8平方公里投了310億
此番入選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的武漢,在樞紐經濟早有布局。
約四年前,武漢給7.8平方公里投了310億元。這7.8平方公里,便是2021年1月開工的武漢國際商貿城。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商貿城。
今年4月,武漢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的實施意見》時便提到,要“做實樞紐產業,建設樞紐經濟示范區”。
其中,武漢國際商貿城就是建設漢口北商貿服務型樞紐經濟示范區的依托。
武漢國際商貿城對標全球領先的商貿物流平臺,在原有的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以下簡稱“漢口北”)上進行升級擴容。
東部有義烏,中西部有漢口北。在“買買買”這一塊,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可以說是“名聲在外”。
2021年,漢口北已經擁有30大專業市場,1240萬平方米面積,412家物流企業。
這也讓漢口北成為了全國第二綜合貿易市場,僅次于義烏國際商貿城。
漢口北有服裝城、鞋業皮具城、汽車城等十大專業批發市場。一度成為中西部的商家批發的首選。
因為集聚了購物、旅游、娛樂、餐飲、住宿、電子商務等功能,漢口北還被列入了國家AAA級景區,成為一個以旅游購物出名的國家級景區。
漢口北的存在,證明了武漢雄厚的商貿基礎。
而以此為核心擴容升級的武漢國際商貿城,建設了漢口北酒店群、眾邦金融港、漢口北貨運中心、武漢城市物流配送中心、世界貿易大數據中心等12個重點項目。
這便意味著,在武漢國際貿易城,可以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
武漢國際商貿城12大功能新區及重點項目布局圖。
去年,武漢國際貿易城所在的黃陂區,還組織協調了盤龍交投、漢口北集團、武鐵物流、交投多聯、玉湖冷鏈、武漢萬緯等6家企業共同簽署了《武漢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進一步整合了資金、冷鏈、倉儲等物流資源。
如果說,過去的漢口北是武漢商貿基礎的見證,那入選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則是“貨到漢口活”的全新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