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后的《快遞暫行條例》,填補了快遞業綠色發展方面的制度空白,成為我國快遞業綠色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將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
新的《條例》,旨在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進程,并針對快遞包裝要求不明確、快遞企業包裝義務缺乏法律依據、快遞包裝行為外部監督不足等痛點完善制度措施,同時對違法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生活方式將迎變革
2024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達到1750億件,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與此相伴的,是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產生量逐年攀升,由此帶來包裝物大量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等突出問題,需要通過完善制度等多方面措施綜合施策、系統治理。
在此背景下,《條例》鼓勵快遞企業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復利用的環保包裝材料的同時,針對綠色包裝成本高的問題,規定國家鼓勵科技創新,支持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研發、生產符合綠色環保要求的快遞包裝。
億豹網獲悉,中國消費者協會一份調查顯示,80.7%的消費者明確反對商品過度包裝。針對商品生產端、銷售端源頭治理不足的問題,《條例》規定國家推動快遞企業與商品生產企業、電子商務企業協同發展,推廣商品原裝直發,減少寄遞環節的二次包裝。
數據顯示,在歐美發達國家,90%的紙質包裝箱都采用3層瓦楞紙箱,而國內快遞多使用5層紙箱,3層瓦楞紙箱不足20%。包裝綠色化,首先要做“減法”。2023年,京東開發了三層結構的X系列紙箱,通過對常規紙箱的結構優化,確保使用感不變的前提下,單個紙箱原材料用量降低5%至25%。
此外,訂單方面,目前全行業電子運單使用基本實現全覆蓋;包裝膠帶寬度從60毫米減至45毫米以下,減量達25%;材料使用上,重金屬和溶劑殘留超標包裝得到有效遏制,248個產品通過快遞包裝綠色產品認證。
針對快遞包裝物回收利用率較低的問題,《條例》鼓勵在快遞經營場所和企業事業單位、住宅小區等其他適當場所,設置包裝物回收設施設備,鼓勵快遞企業通過積分獎勵、寄件優惠等方式引導用戶重復使用包裝物。
在可循環方面,快遞企業正在不斷嘗試。針對生鮮冷藏、冷凍品類,順豐、京東等快遞企業推出生鮮循環保溫箱,可逆向按單返回,單個箱體使用壽命提升至2年,使用次數可達數百次。
專家表示,這次修改不僅是快遞行業的“環保考驗”,更是一場生活方式變革。新規實施后,我們收到的快遞盒可能更結實、更環保,拆完還能換積分省錢,這項涉及14億人日常生活的政策,將直接改變人們的網購體驗。
不同主體擔責不同
此次修訂《快遞暫行條例》,“全鏈條治理”成為核心關鍵詞。強調快遞企業、上游生產商、電商平臺等各方應共同承擔責任,形成合力,推動綠色快遞從包裝治理到全程發力。
億豹網了解到,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快遞小哥對過度包裝也有自己的看法。一位小哥坦言,外包裝完好內件破損是收件員的責任,而外包裝破損則是派件員的責任,如果不層層包裝,盡管很難劃分責任,但最后都是小哥買單。
而電商賣家同樣有苦難言,一位食品商戶表示,我們也不愿過度包裝,那都是增加的成本,但快遞破損也是“硬傷”,如果用戶差評或投訴,又影響店鋪評分,反而需要花更多的錢維護。
對此,《條例》明確了不同的責任主體在快遞包裝設計與制造、減量與替代、作業與流通、廢棄與回收、再生與循環等全鏈條各個環節上的不同責任,確立了快遞包裝治理的分工合作機制。
其中,郵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快遞企業是否落實有關管理制度和強制性標準的監督檢查;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的環保包裝意識;快遞企業應當制定實施快遞包裝操作規范、回收利用管理制度,加強包裝操作技能培訓;行業協會應當將快遞企業使用、回收包裝物等情況納入行業自律范圍,并及時向社會公布。
《條例》同樣提出了處罰措施,“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按照規定制定、實施快遞包裝操作規范或者包裝物回收利用管理制度的,由郵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6月1日起,快遞將更輕便、更安全,拆完的紙箱也不再是“累贅”。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銖積錙累、積跬步以致千里的漫長歷程。快遞企業需要把這一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筆訂單、每一個快遞盒、每一個循環箱上。